关于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2-27 15:12:22 Wed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省、市委决策部署,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的市域样板。全市13个区、县(市)全部进入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行列,在2022年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中,5个区排名全省前十;累计创建省现代化学校244所,总量全省第一。2022年,我市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市有幼儿园1073所,在园幼儿数39.27万人;义务教育学校812所,在校学生98.79万人;普通高中98所,在校学生13.86万人;职业高中31所,在校学生6.3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4所,在校学生1792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共计11.74万人。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40所,在校学生61.40万人,其中市属高校7所,在校学生8.68万人。2022年,全市学前教育优质覆盖率达93.84%、公办率达78.36%,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5.37年,均列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1.60%,比全省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强化教育资源供给。编制《杭州市基础教育专项规划》和《杭州市区高中学校布局规划(2021—2035》,基础教育规划布局更好适应全市中长期人口发展需求。坚持城镇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五同步”原则,2020年以来,全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426所,新增学位37.17万个。加快“两县创建”步伐。以评促建,助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有9个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省级评估,3个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省级评估。提升教育民生福祉。实施“托幼一体化”集成改革,2023年全市幼儿园入托15000余人,比2022年增长156%,其中85%以上入托普惠性幼儿园;实施老年教育扩容提质行动,2023年新建老年学校71所,实现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全覆盖,累计创建省老年教育优质(示范)学校19所。

(二)市域“教育共富”谱写新篇章。强化市属高中引领作用。全面吸纳山区4县公办普通高中加入市属高中名校集团,助力县域高中提升办学水平。创新市和区县(市)两级合作共建优质高中办学机制,市属优质普高布点全覆盖城市新区并向县市延伸。推进普高双向对等招生。实施范围已扩大到主城区和萧山、余杭、富阳、临平、临安五区,2023年双向对等招生人数达1536人。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2023年面向山区4县组建跨区域教共体85个,上城、西湖、临平三区入选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覆盖率94.37%,其中公办学校100%全覆盖。扩大优质师资辐射效应。组建新一轮名师乡村工作室234个,覆盖山区4县和周边5城区,助推乡村学校“校校有名师”。遴选城区110名优秀教师下沉山区4县,开展两年一轮的全职教育对口服务,带动提升县域教育质量。

(三)“五育融合”体系焕发新活力。深化培根铸魂。成立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组织52所大中小学学校签约结对,推动思政教育全学段贯通。推广使用德育地方教材《最忆杭州》,创设“国旗下的诵读”、“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思想紧密结合,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持续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改革实践,指导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管理水平。深化普通高中“双新”示范建设,优化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满足资优学生发展需求。2023年杭州学子创下高考佳绩,各类学科奥赛成绩喜人,1人获国际金牌,42人获国家级金牌。加强体美劳教育。累计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国家级1个、省级1个,省艺术教育实验区3个,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国家级1个、省级2个。全市共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36所,杭州籍新生连续13年蝉联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优良率榜首。加大家校社协同力度。推动实施青少年阳光健康成长行动,发布国内首个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评定规范,推广“星级家长执照”工程。强化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五项行动”,成立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完善医校双向联系绿色通道,加快形成“预警+干预+诊疗+康复”的全链条心理服务体系。

(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释放新动能。实施“三名工程”,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累计引进建设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重大项目,6所国内一流大学分校、校区或研究生院,22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6个高水平科研院所。西湖大学、杭师大和浙大城市学院分别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强化引育并举,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西湖大学正式到岗学术人才200余名,其中50%左右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国科大杭高院通过岗位聘用吸纳包括15名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267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西湖大学开展“创新班”本科招生试点,累计招生153人;北航中法航空学院2023年首届招生,开展精英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推进融通融汇,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举办四届市属高校科技成果推介会,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创新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机制,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申报的“杭州经济开发区(钱塘科学城)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2023年“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招生规模达9000人,占职高招生计划36.6%;“中本一体化”改革试点招生数达到370人,居全省首位。

(五)教师队伍建设塑造新优势。健全“强师”机制。实施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和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不断完善人才孵化机制。全市现有中小学正高级职称教师231人,在职省特级教师360人。杭二中校长蔡小雄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杭州教师。我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获新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项数量占全省的近40%。弘扬“尊师”风尚。每年选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近三年已有3136人获评该系列荣誉。每两年开展“感动杭城十佳教师”评选活动,涌现出“时代楷模”陈立群等一批先进人物。在全国率先实行满30年教龄教师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和游览公园政策。筑牢“严师”屏障。制定师德师风负面清单,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划定“师德红线”和“行为底线”。建立师德承诺和信用管理机制,完善师德违规查处和通报问责机制,形成“全覆盖、常态化”师德师风监督体系。

(六)教育综合改革催生新气象。深化基础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实行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政策,有效解决民办学校招生“掐尖”顽疾;完善市区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政策,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名额分配生比例提高到60%。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全市22所“公参民”学校平稳转公,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比例从11.49%压减至3.54%,圆满完成攻坚阶段目标任务。推进“双减”走深走实。从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全市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100%压减,培训机构预收费全过程监管机制不断健全;落实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全覆盖,推出拓展性课程清单302门,进一步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加快教育数字化改革。实施“智慧教育”建设,打造数智助学、数智优学、数智乐学、数智护学四大综合应用场景12个子应用,其中“入学早知道”一站式入学服务,获评2023年数字社会领域优秀场景案例。开创海外办学“一市对一校”杭州模式。建成全国首个基础教育海外中国国际学校——迪拜中国学校,在迪拜当地创下新办学校首次等级评估最佳成绩,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扩大杭州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成功实践。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需持续加大扩增力度。因多种因素综合叠加,我市学龄儿童人数急剧增加,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压力较大。据测算,2024年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约15万人,需净增学位3.5万个;初一新生约11.5万人,需净增学位2.3万个。高中段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加剧,2024-2032年,主城区高中在校学生总数预测年均递增2500-3000人,需超常规加快推进高中学校建设。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城市新区和西部三县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如钱塘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区域因人口集聚较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较大,对基础教育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等教育龙头作用还未充分显现。对照新一轮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杭州城市发展定位,目前我市高水平大学数量仍显不足,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市属高校“双一流”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亟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亟待精准破解。我市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建设亟待破题,当前应大力支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尽快完成“专升本”,实现我市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办学上的突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目前全市还有10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未达标,亟需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办学条件。同时强化对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构建良好育人生态需凝聚更大合力。“双减”工作纵深推进难度大,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还需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补齐监管短板,巩固治理成果;一方面部分学校负责人、教师、家长办学理念、育人观念存在偏差,教育功利化倾向还有一定市场和惯性,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还需持续开展教育引导,有效缓解相关群体的焦虑情绪,努力构建全社会良好的育人生态。

(五)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我市现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在集聚外籍高层次人才来杭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受疫情影响,近年来基础教育学校在培养国际化师资、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开展海外姐妹学校交流等方面进展较慢,需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上作出新的努力。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和重点

市政府将以本次市人大专项审议工作为契机,充分把握我市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完善配套政策,落实落细《杭州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更好推进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攀升。

(一)聚力共富先行,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是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学位总量。指导各区县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增加学位供给。2024年计划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不少于70所,新增学位不少于6万个。二是攻坚推进高中学校建设。确保杭二中富春学校等3个在建项目如期竣工投用,推动皋亭山高中等5个新建项目和杭师大附中等3个扩建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加快落实中远期高中建设项目规划选址。三是推进集团化办学量质并举。指导西湖、临平、上城三区做好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完善融合型、共建型合作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核心城区与西部区县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结对帮扶质量;以跨区域跨层级集团化合作办学为抓手,深入推进县域高中质量提升行动。四是支持重点区块补强提升。实施城西科创大走廊深化基础教育提升行动,加大集团化办学支持力度,扩大双向对等招生,支持引进杭外剑桥国际高中项目,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二)聚焦民有所盼,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创优。一是打赢打好“两县创建”硬仗。指导相关区、县(市)加快补齐短板,积极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带动区域教育品质全面提升。二是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制定我市发展学前教育第四轮行动计划,深化托幼一体化集成改革,积极增设普惠托班。三是深化义务教育提质强校行动。完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1+X”机制,成立初中发展联盟,进一步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加快办好一批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四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加快形成特色化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五是强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延伸,积极打造融合教育杭州模式。

(三)坚守初心使命,培育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一是抓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加强市、区(县市)联动,全面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思想,夯实育人根基。二是抓好创新人才育苗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全面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探索形成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学联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三是抓好素质教育强基工程。以“放大亚运效应 打造国际赛会之城”为契机,打造校园足球联赛品牌,深入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美劳阵地建设,启动新一轮“市队联办”学校布局,培育一批体美劳教育特色学校和实践基地。四是抓好身心健康阳光工程。继续实施杭州市青少年阳光成长三年行动方案,加强医教融合、家校协同,做实做细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全面护航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四)坚持对标一流,服务城市创新发展能级提升。一是加快打造高等教育发展新高地。深入推进“三名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支持西湖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深化本科生招生专项改革,推进博士点建设;支持国科大杭高院高质量发展,推动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支持北航中法航空研究院(学院)建设,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杭州师范大学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大城市学院争创全国“百强”大学。二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支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争创本科职业学校、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试办职业本科专业。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点解决部分中职学校办学空间不足问题。完善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竞争力。加强产教对接,积极培育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共同体。三是加快发展“学校后”教育。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实施社会人员学历技能双提升行动,打造社区教育数字化服务品牌,推进老年教育提质扩面,构建完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五)厚植发展沃土,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实施新时代教育强师行动。深化新时代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星级制改革,完善先进典型激励机制和优秀教师成长培养体系。深化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山区4县行动和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放大名优教师辐射引领作用。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闭环管理长效机制,严肃惩戒师德失范行为。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学在杭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平台服务和大数据应用,服务教育决策和精准治理。建设一批数字教育创新学校,先行先试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稳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借力“后亚运”效应,进一步扩大姐妹学校结对覆盖面,培育一批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品牌项目。支持在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影响力。办好迪拜中国学校,提升杭州教育国际影响力。全面优化育人生态。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导向,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纵深改革,引导学校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成长。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推动全市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全覆盖。深化校外培训治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巩固“双减”成果。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成长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林海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