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意见建议函办理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2-27 15:13:38 Wed   

(2023年12月28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党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聚焦聚力省委省政府“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市委市政府“两场硬仗”等中心大局,有效监督和推动政府工作,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审议意见。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审议意见和意见建议办理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监督、改进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应。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议意见、意见建议函办理总体情况

2023年,市政府共收到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意见建议函27件(其中审议意见18件,意见建议函9件),已按计划办结22件(其中审议意见15件,意见建议函7件),尚有5件正在办理中,可在规定时限内办结。

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有力有效。对市人大常委会意见,市政府领导均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建立工作任务清单。二是强化沟通协作,确保走深走实。办理过程中,各政府部门切实加强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及其各委室的沟通协商,通过面谈或者利用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做到“办前联系、办中沟通、办后回访”,紧密联系沟通,压实办理责任,真正实现人大与政府之间沟通衔接顺畅有效。三是强化问题解决,确保落实落地。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市人大提出的意见建议逐项研究、针对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办理措施,逐一办理落实,做到精准发力,保障意见建议落地见效。

二、对两个具体事项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要求,现将两个具体事项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

该审议意见办理由市政府副市长陈瑾同志负责,市发改委牵头落实。陈瑾同志高度重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严格对照条例抓好贯彻落实,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推进工作开展。

1.关于“围绕中期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顺利实现”的建议。一是着力破解困难问题。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完善平台经济政策体系,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促进产业链延伸发展和重大平台建设。布局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培育区,创建省级、国家级先导区。建立杭州特色赛事会展体系,建设国际“赛”“会”之城,筹备“一带一路”良渚论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抓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抓好能源整体规划和综合利用,优化能源双碳数智平台功能,加强市域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二是全力攻坚进度偏慢指标。统筹推进治气攻坚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完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规划目标。严格执行能耗“双控”制度,强化新建项目能耗审查,对用能单位进行日常监察,落实单位GDP能耗降低的上位目标要求。提升“千项万亿”工程投资完成率和新建项目开工率,实施促消费、拓市场行动,保持GDP较高增速。开展科技铸魂强基、数据要素激活等八大攻坚行动,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依托亚运红利扩大旅游外汇收入。推进市一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和三甲医院向西部区、县(市)延伸覆盖,保持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2.关于“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服务全国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建议。一是增强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推进重点领域制度型开放,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实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标志性工程,推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总部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总部企业数量新增100家以上,千亿级总部企业突破10家。构建制度创新完整框架,争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等相关试点。二是推进区域协作联动。参与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探索杭州与合肥创新联动发展,构建“一主三副多点”都市圈空间格局,建设杭州都市区国道联网提能工程等标志性工程,强化与周边城市协同联动。提升杭甬物流通道能级,研究杭州内河港与宁波港便捷连通方案。

3.关于“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议。一是重点建设五大产业生态圈。在智能物联方面,重点发展视觉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智能仪表、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在生物医药方面,合理布局化学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基地,补齐生物医药发展产业链。在高端装备方面,构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强化增减材一体化制造研究,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在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未来材料。在绿色能源方面,培育储能和氢能装备制造业,推动新型储能应用,做好产业链的储备和布局。二是优化提升五大现代服务业。在数字贸易方面,重点推进新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在现代金融方面,建设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构建现代金融创新高地。在文化创意方面,强化现代文创集群,发展互联网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创意生活、文化会展等产业。在人文经济方面,推进“旅游+科技”“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打造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旅游产品。在现代会展方面,增强体育旅游服务功能,做强做优体育和会展产业链,建设现代会展品牌矩阵。三是探索形成两业融合发展杭州路径。创新“数字+服务+制造”模式,实施“新工厂”“未来工厂”等计划,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广协同制造等新制造,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创新“服务衍生制造”模式,支持电商等平台型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拓展制造业务,形成创新原始设计制造商(ODM)模式,打通供需两端,缩短产销环节。创新“供应链管理延伸”模式,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智慧供应链网络。推动物流全流程数字化发展,搭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对接平台,创新供应链协同模式。

4.关于“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品质”的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构建“一主六辅三城”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布局。构建形成“一体两翼一带一圈”的市域空间格局,重塑空间形态。强化主城核心功能,推动城市能级跃升。辅城承担主城功能外溢,拓展优质资源。做强县城生态涵养、休闲旅游、会议度假等功能,推进县域人口城镇化。加强现代化美丽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对周边区域辐射能力。二是有效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双碳”战略,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深化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探索碳排放双控制度,建设国家级碳汇交易平台,打造国家“双碳”领域示范标杆。推进重点领域降碳、高耗水行业节水,实施六大绿色发展计划,发展节能低碳和绿色建筑,力争率先建成国家级无废城市,全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5.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率先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的建议。一是完善设施规划布局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配置标准从保障基本转变为引领品质,范围扩大至城乡地区全覆盖。推进市一医院城东院区、市九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大西部区、县(市)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力度,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实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三甲规模医院区、县(市)全覆盖。二是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强化村社养老、托育、助残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发展社区教育,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培育新型社区服务业态,支持社区服务相关企业设置连锁服务网点,发展社区嵌入式“一老一小”微型机构,匹配社区生活供需链条。推动民生幸福共同体集成改革,推广村社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互联网+”城乡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场景。三是强化多元协同支撑体系,提升协作融通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协调小组的议事协调机制,建立公共服务资源信息充分共享的数据平台。研究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边界,打造层次清晰、协调有序的服务供给体系。

(二)《关于〈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

该审议意见办理由陈卫强副市长负责,市体育局牵头落实。陈卫强副市长十分重视审议意见的办理工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指导市体育局及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意见建议,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落实。

1.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全民健身政策要素保障。一是健全完善全民健身治理体系。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完善全民健身工作长效机制。二是发挥全民健身协调机制。落实《杭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定期召开杭州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会议,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评范围,推动解决全民健身领域重大问题、做好重点工作。完善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推出“豁免审批”举措,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三是强化全民健身财政资金保障。责成相关区、县(市)政府提高本级全民健身财政资金投入水平,制定杭州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及运营维护资金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资金保障机制。四是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活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基本内容及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全民健身设施。

2.完善基础配置,增强群众身边健身设施供给。一是保障体育设施用地空间,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形成省、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体育设施配置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二是补齐区县(市)“一场两馆”配备短板。推进已开工或改建场馆尽快完成项目建设,责成钱塘区、富阳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政府落地“一场两馆”规划,实现“一场两馆”全覆盖。三是因地制宜嵌入体育场地设施,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制定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将木球、地掷球和滑板三个项目纳入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项目。未来两年,全市计划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70万平方米以上。四是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建体育设施。杭州市新建居住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在设计审查阶段,落实配套体育健身设施的位置和面积,并在批复中明确。在施工过程中,对公建配套设施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

3.盘活存量设施,提升健身设施开放服务水平。一是全面摸排存量健身设施。对全市存量公园、绿地、小区等公共场所的全民健身设施(器材)进行网格化“健康体检”。截至目前,全市已检查完成免费开放的全民健身设施7600余处,完成全民健身设施体检4000余次。二是提升各类体育场地开放效能,做到“应开尽开”。我市要求公共体育设施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时间不低于70小时,全年不少于330天。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开放校内体育场地(馆)共计1184个,其中免费向社会开放学校室外体育场地905个,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室内场馆279个。三是强化体育场馆数字赋能,抓好精准服务。打造“亚运场馆在线”平台,分级分类提供服务,目前已接入各类体育场馆382家,覆盖运动项目41个,日均访问量3.8万次,健身订单总数超106万,服务健身总人数1630万人次。升级校园健身数字管理系统,目前累计登记人数超63万,累计健身超850万人次。

4.放大亚运综合效应,推动国际赛事之城建设。一是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体育赛事。与国家体育总局、国际皮划艇联合会、央视总台联合打造首届国际皮划艇超级杯,引入2023—2026年世界羽联巡回赛总决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对接国家体育总局项目中心、国家级单项体育协会,引入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游泳、曲棍球、马术、电子竞技等国内高规格体育赛事。同时,与中国田协合作引进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让田径走向街头。二是推动本土全民健身活动提质扩面。以杭州马拉松等品牌赛事为标杆,提升杭州西湖赛艇公开赛、杭州国际女子马拉松、杭州大运河水上马拉松等自主IP赛事的办赛品质,打造精品赛事。推动各区、县(市)打造赛事集聚县,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休闲活动和大众体育业余联赛,增强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名城”。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杭州动漫游戏和电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申办2024—2026年全球电子竞技巡回赛和2024年全球电子竞技运动会,努力争取2026年全国智力运动会由杭州承办、2027年世界智力运动会在杭州举办并争取永久落户杭州,提升杭州全球影响力。结合人工智能、VR/AR/MR、元宇宙、超高清视频等高科技手段,研发新兴电子竞技赛事及衍生创新产品。四是构建赛事人才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力争把顶尖运动员、金牌教练、高水平体育裁判等体育竞技人才纳入杭州市体育领域高层次人才目录。引入职业体育经纪人、知名体育媒体人、体育专业学者等体育管理人才,填补杭州市赛事人才缺口。要求各区、县(市)政府加大区级体校资金投入,强化专业人才引育措施,吸引专业人才就业创业。在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体育特色学校试点设置专职体育教练员岗位,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5.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打造多元化科学健身平台。一是健全和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选拔体育社会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和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基层体育委员,构建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基层体育委员网络体系。安排专项经费450万元用于基层赛事活动和健身指导,要求每个乡镇(街道)的基层体育委员组织完成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10场以上,每个村(社区)的基层体育委员组织完成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4场以上。今年以来,全市已落实基层体育委员4101名,完成基层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11000余场。二是创新推动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培训。今年,杭州市将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培训纳入2023年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通过在游泳馆实地模拟演示科学的自救及水下憋气动作、进行游泳基本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避险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目前,全市已完成防溺水公益培训课程2149节,所有区、县(市)均超额完成年度培训任务。三是推进体卫融合,落实常态化国民体质测试。要求每个区、县(市)配置1个常态化开放的国民体质监测点,通过线上开辟科学健身大讲堂,线下测试发放宣传纪念品等手段,普及健身知识,引导市民参与国民体质测试。四是加大宣传推广,推动全民参与。运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拓宽体育文化宣传平台。在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事先开展问卷调查,邀请专家学者、体育协会会员、市民代表等参加专题谈话节目面对面会商,引导全民互动。

以上为两个具体事项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下一步,市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办理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增强办理质效,提升办理水平,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为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懈奋斗!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林海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