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政府报告《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自2004年《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以来,杭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以满足人民全民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动力,推动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市在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和国民体质合格率,以及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等方面,均位居全省第一,全民健身建设成果斐然。
(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全力保障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以来,我市出台了《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杭州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杭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等一系列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推动各区、县(市)全民健身计划全覆盖,全面强化全民健身事业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2019—2021年,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年均2.44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1.83亿元,为我市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民健身事业又为竞技体育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市先后承办2007年女足世界杯、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等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并将于今年9月承办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累计培养了10个奥运冠军、92个世界冠军、137个亚洲和亚运会冠军。
(二)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夯实全民健康事业硬件基础。一是高标准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系统盘活公园绿地、高架桥下、建筑屋顶等“金边银角”用地资源,把体育设施建到百姓家门口。2022年,全市新增“三大球”、“三小球”、门球等7类场地2243片,共计78.9万平方米,相关典型经验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点赞推广。二是大力推进我市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建设。截至2022年底,杭州市拥有“一场两馆一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为代表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61个,有效满足国内外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国际顶级单项赛事等重大体育赛事的承办要求。三是倾力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绿道+健身”系统。2019年起,杭州通过实施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钱塘江“沿江体育长廊”等举措,累计建成8种类型绿道共约4600公里,基本形成“蓝绿交织、水域共融、覆盖城乡”的绿道骨架网,主城区范围市民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四是持续加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2011年以来,我市共建成省、市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589个。2017年以来,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连续七年纳入浙江省或杭州市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10分钟健身圈”。截至2022年底,杭州拥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38021个,体育场地面积3393.6万平方米,占全省体育场地面积总量的21%,居全省第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2.74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的要求。
(三)扩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不断推动全民健康事业普惠共享。一是高品质开放杭州亚运会场馆。亚运延期后,杭州市制定《杭州市体育场馆惠民十条》,按照全民健身、专业主导、学校开放、市场运营等模式,自2022年7月1日起41家市属亚运场馆全部惠民开放。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高度赞赏杭州的亚运场馆惠民开放举措,认为这开创了综合性运动会场馆建成后首先惠及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先例。二是最大化提升公共场馆服务水平。2020-2022年,全市36个公共体育场馆的智慧服务、智能管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快捷服务、设施建设、综合运营、文化氛围等八大类服务全部完成提升。相较2020年同期,杭州各公共体育场馆全年对外开放时长由3650小时增加至4420小时,增幅21.1%;全年服务群众由320万人次增加至507万人次,增幅58%;公共体育场馆车辆进出时间由10~15秒减少至3~5秒,缩短66.7%;公共体育场馆AED设备配置率达到100%。三是全面开放学校体育场馆。2014年以来,杭州市实施“全面开放、全域联动、全民健身”新政,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2017年,杭州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典型经验在全国群体工作会议上进行推广。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对外开放,1184个学校体育场地(馆)全面对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入校健身人数达700多万人次。
(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纵深发展。一是增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2020年起,杭州市加强“全民健身,共享亚运”赛事活动体系建设。即在亚运会前,引进10场次以上国际A类体育赛事,每年举办本土品牌赛事活动不少于30场次、全民健身培训服务不少于1000场次、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1500场次,为高水平打造“国际赛事之城”奠定基础。2022年起,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向基层延伸,全市完成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进社区(村)14000余场。二是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和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体育社会组织3273家,其中全市各级体育社团326家、民办非企业195家、乡镇街道备案健身队等2571家、其他社会组织181家,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截至2022年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6.01%,位列全省第一。三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激活人数为31016,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2.5人,履职上岗率达到40%以上。2022年,市、区两级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14000余场。四是广泛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服务。近五年来,平均每年完成国民体质测试服务4万余人。截至2022年底,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4.3%,位居全省第一。五是探索开展“体卫融合”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在五云山疗养院和市二医院等医疗机构试点提供国民体质测试服务,新增“科学健身指导”门诊,开展群众体育健身咨询,并提供运动处方服务。六是强化全民健身活动宣传。2022年杭州市创新推动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接连给予专题报道;2022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以及横渡钱塘江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获得新闻联播、央广新闻、浙江卫视、钱江晚报、浙江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和积极评价;同时,联合杭州电视台开播《全民健身 共享亚运》科学健身电视节目,每天1期示范讲解运动项目知识,注重宣传“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
(五)狠抓青少年体育锻炼,努力夯实全民健身事业的未来基础。一是落实课程抓常规体育教学。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市910所中小学校(含中职)做到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和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模式,培养学生2-3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二是竞赛牵引抓阳光体育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田径、球类、游泳等各类竞赛活动近万场次,形成了“校校有特色、班班有队伍、人人有项目、月月有比赛”的格局。遴选101所中小学校作为游泳、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市队联办”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杭州游泳代表队连续4届夺得省中小学生游泳联赛团体冠军,羽毛球代表队获得2022年省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男、女团体冠军。三是依规对标抓体质监测评估。近三年来,杭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每年居全省第一。杭州籍大一新生连续12年蝉联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榜首。
(六)支持体育运动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国际体育赛事之城建设。一是加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指导入围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32个,共获得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2340万元,占全省资金近1/4。二是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以创建省级基地为抓手,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个(淳安石林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列入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培育清单4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5个、精品线路7条、优秀项目29个,入选省体育品牌赛事名录库19项。三是做好体彩销售,促进体育消费。2022年,完成体彩销售额50.54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全省占比达23.19%,超全省销量第二名宁波19.81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12.56亿元。同年,发放“全民健身迎亚运”大礼包(体育消费券)430万元,组织开展“夜间体育市集”,助推体育消费市场复苏。四是大力打造国际赛事之城。积极申办、引进、承办和培育国际体育赛事,努力创设体育赛会浓厚氛围,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连续举办杭州马拉松、国际(杭州)毅行大会、杭州女子半程马拉松、横渡钱塘江、杭州国际网球邀请赛、世界知名高校杭州西湖赛艇挑战赛、首届中国-新西兰青少年高尔夫球团体对抗赛、在华世界500强企业体育系列赛--羽毛球赛等10余项杭州本土品牌赛事。其中,杭州马拉松升级为“双金+”(国际田联金标、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
除以上六方面之外,杭州市在高水平创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高起点打造数智体育标杆等方面也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足球方面,2022年,东亚足联落户杭州,杭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杭州女足在女甲联赛中获得冠军,U17女足获中国青少年联赛亚军。数智体育方面,打造“亚运场馆在线”,入驻350家体育场馆,参与健身815万人次;建设场馆智慧中心,提升场馆管理水平;打造线上“精品赛道”,入选2022年全省体育数字化试点“户外运动”版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偏低。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为3393.63万平方米,与2021年底相比增长324.92万平方米,增长率10.6%。由于杭州人口基数较大,尽管体育场地总面积列居全省第一,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74平方米,位列全省第七。相关城区体育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全市各区县(市)“一场两馆”分布不平衡。目前,上城、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临平6个城区的“一场两馆”已全覆盖。余杭、富阳、临安3个区已明确立项,均能在2025年前建成“一场两馆”。钱塘、桐庐、淳安、建德4个区、县(市)均缺少体育场,其中钱塘区已明确选址,正在推进项目立项;建德市拟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德校区)配套建设项目设置“一场两门”的方式解决;淳安县以淳安县第三中学的配套建设项目设置“一场两门”开放的方式解决;桐庐县实施方案正在拟定中。淳安县游泳馆已立项,资金仍在筹措中。
三是国际顶级赛事举办权竞争激烈,需要完善支撑条件。为缩小与“北上广深”在承办国际国内顶级赛事方面的差距,我市将围绕足球、羽毛球、射击等优势体育项目,计划引进东亚杯女足决赛、世界羽联巡回赛总决赛、羽毛球苏迪曼杯、国际射联射击世界杯、世界田联田径世界杯等国际A类赛事和世界壶联年度代表大会。但是这些国际顶级赛事举办权竞争激烈,需要从组织领导、赛事运营、扶持资金和人才保障上进一步完善要素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杭州市将继续在机制创新、载体创新上下功夫,以体育强国建设要求为指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浓厚城市体育氛围,全力提高办赛能力打造“国际赛事之城”,优化体育设施供给,加强亚运场馆赛后综合利用,奋力推进体育领域“两个先行”,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持续加大体育设施供给。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努力满足全年龄段的健身需求,助力开创杭州绿地系统建设新局面。加大区、县(市)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2023年,计划新增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300处以上,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1000片,面积35.4万平方米以上,力争在年底前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5平方米以上的目标。
二是持续放大亚运综合效应。按照“一场一馆一方案”的原则,加大亚运场馆惠民开放力度,从赛事活动进场馆和低免公益开放两方面优化市民运动健身体验。盘活体育资源,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环浙步道”项目。培育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国庆(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长三角体育旅游精品系列项目、省级运动休闲乡镇精品线路等项目。
三是持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载体。支持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职业俱乐部发展,提档升级西湖赛艇挑战赛、杭州女子马拉松等特色品牌赛事IP。举办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培训1000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10000场。做好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五云山医院、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儿童医院等单位“体卫融合”健康服务工作。
四是持续推进数智体育建设。全力推进数智体育2.0版建设。迭代升级“亚运场馆在线”,打造服务百万级用户的高频应用。持续深化健身地图查询、赛事举办报名、科学健身指导等公共体育服务应用场景。推广“浙里体培”1.0,加大机构准入预审核力度,构建教练员认证、机构白名单体系,建立体育培训行业全流程监管机制,梳理形成“体培机构数字化监管”杭州经验。
五是持续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出台《杭州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及运营维护资金补助办法》,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共建共治共享。成立杭州市国际赛事之城领导小组,统筹解决高水平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申办引进过程中存在的组织、资金等方面问题;成立杭州“国际赛事之城”专业赛事运营机构,加强赛事组织保障;设立“国际赛事之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体育赛事与产业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