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杭州亚残运会硬地滚球项目开赛,当天有张琦、严治强、易永宁等5名中国选手亮相各级别小组赛。在众多残疾人运动中,硬地滚球是对有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员“最具包容性”的项目。那么,残疾人是如何玩转这项运动的呢?
硬地滚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起初专门为脑瘫运动员而设,经过发展后,严重痉挛、脑瘫或严重肢体残疾人也能参赛,但不向有视觉或智力障碍的运动员开放。它是少数几个没有对应奥运项目的残疾人运动之一,在1984年的纽约残奥会上首次亮相,自2010年首届亚残运会开始就是正式比赛项目。
这项运动在一个12.5米×6米的室内场地上进行,使用的是比网球稍大的彩色皮革球。运动员需坐在轮椅上,根据自身能力,以滚、扔、踢或利用坡道等方式,将球推到最靠近白球(也叫“杰克球”)的地方,得分以投出的球距白球的距离计算,累计得分最高者获胜。
比赛场上,观众可以发现,有些选手用手扔球,有些则用腿击球,身体残疾更严重的运动员则会使用辅助器械(如坡道)和体育助理,而这就与他们的分级有关。硬地滚球运动员有四种级别,定义为 BC1、BC2、BC3 和 BC4。简单来说,BC1级、BC2级属于脑瘫运动员,BC1级的残疾程度较重,被允许使用脚踢球;BC3级、BC4级有的相当于脑瘫,有的属于严重躯体功能障碍或身体畸形的运动员,BC3级的残疾程度较重,四肢障碍造成上肢控球困难可以使用坡道,在助理的帮助下进行比赛。但为了保持比赛的公平性,助理必须背对球场而坐,不允许看球的位置或向运动员提供建议。
尽管从观赏性角度而言,硬地滚球比赛不如轮椅篮球或盲人门球看上去激烈,但也十分考验策略技巧和肌肉控制力。运动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场上局势部署球路,还需要精准控制,才可以每一次投球都能有效。
硬地滚球比赛用球是由天然或合成皮革制成,重量为275克,健全人扔出这样一颗球轻而易举,但对重度脑瘫运动员来说,每一次投掷几乎要消耗全身的力量,背后是数以千次、万次练习的结果,体现了残疾人顽强拼搏、挑战极限的精神。
记者了解到,中国硬地滚球残疾运动员训练非常刻苦,和很多健全人一样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每天更是要投掷4000多次。比如参加杭州亚残运会的严治强,拿过世锦赛冠军、残奥会和亚残运会亚军,每次大赛前他每天都要连续训练七八个小时,肌肉酸痛不说,腿部都在轮椅上磨出血,累得吃饭也拿不动勺子,可依然不叫苦、不喊累,只为完成心中的梦想。
首日比赛,中国队教练冉俊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但在此前的2023全国残疾人硬地滚球锦标赛中,他曾告诉记者,硬地滚球适合重度动作控制困难的残疾人参与,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康复效果,能够改善身体协调性。而更重要的是,体育能让比较自闭的残疾人乐观起来,变得更加自信和阳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