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小组赛上,中国盲人门球男队奋力拼搏。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10月27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盲人门球项目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下午,浙江塘栖盲人门球基地门球馆内,刚刚结束的决赛中,中国盲人门球队包揽男女冠军。女队以5:0的绝对优势战胜日本队,男队以9:3战胜日本队。
连续5天的赛程,凡是有中国盲人门球队的比赛,赛场一旁总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在亲眼见证中国盲人门球队在“家门口”拿下冠军时,72岁的姚春荣激动欢呼,热泪盈眶。
“全勤”见证赛况的还有姚春荣手中的相机。
“希望用我的相机能够为盲人门球队定格精彩瞬间。”这是姚春荣和盲人门球队“十年如一日”的约定。
从一无所知到深深触动
姚春荣与盲人门球队的缘分始于摄影。
2013年,家住临平塘栖镇的姚春荣,常常路过浙江塘栖盲人门球基地。尽管那时“对盲人门球一无所知”,但姚春荣深知盲人生活的艰辛,更对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敬佩不已。于是,初学摄影不久的姚春荣在朋友带领下,背着相机,走进塘栖盲人门球基地。
那天,姚春荣在训练场地足足呆了一整天。场地内,除了佩戴眼罩的盲人门球运动员们一次次扑倒、匍匐的训练声外,姚春荣听见自己激动的心跳,他被运动员坚毅的精神深深感动。从那以后,姚春荣决定义务为盲人门球运动员拍照。
这些年,他拍了上万张照片,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盲人门球运动员扎根临平,通过刻苦训练,赢得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他也亲身体会过运动员训练的疼痛。
姚春荣回忆,一次他在训练场地摄影时不小心被球砸到,腿部足足淤青3个月。他不敢想象,平均一堂训练课,一个重达1.25千克的球体,以时速70公里的速度与运动员身体撞击上百次,会有多少伤痛。可即便如此,运动员们仍奋不顾身。
家人常在精神永恒
“现在队员们听到我的脚步声,就知道‘姚师傅’来了。”作为塘栖盲人门球基地往来十年的常客,姚春荣和队员们早就如亲人一般。两口子吵架了,他去调解;家里有什么事,他帮忙解决……他们虽看不清姚春荣的模样,却和他无话不谈。
平日里,姚春荣也常常在训练场地遇见队员家属,分享队员们训练时的精彩照片,姚春荣还因此收了一名“小徒弟”。
去年,在照片的触动下,盲人门球男队队员陈亮亮的儿子陈梓瀚对摄影产生浓厚兴趣。只要一有空来到基地,小男孩便跟随姚春荣学摄影,不时拿起相机拍几张,为爸爸加油鼓劲。姚春荣告诉记者,看到自己镜头下爸爸奋力拼搏的模样,如今正在上学的陈梓瀚备受鼓舞,学习进步得很快。
有人说,盲人门球运动是在黑暗的战场中寻找胜利的曙光,在姚春荣的镜头里,储存着盲人门球运动员的阳光,一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