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9月30日,杭州亚运会网球项目全部收官,中国队收获男子单打、女子单打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尤其是这枚男单金牌,国人期待了整整29年。
回顾本届亚运会网球比赛,无数精彩与感动在脑海中回荡。
万众瞩目的吴易昺,首秀赢球,24岁大男孩看到场边的父母终于没有忍住眼泪;女双头号种子杨钊煊负伤,坐着轮椅遗憾离场;43岁的巴基斯坦高龄组合,第七次征战亚运;菲律宾“天才少女”与日本对决时,完成不可思议的逆转;中国金花郑钦文与朱琳首战亚运,会师决赛揽下金银牌……还有全场排山倒海的欢呼声,让每个中国选手都感受到了主场作战的荣耀。
图为中国网球选手张之臻。记者 方建飞 摄
遇到明星选手上场时,能容纳万人的“小莲花”,常常会座无虚席。
虽然网球相比乒乓球羽毛球,在国内仍然缺乏基本盘。裁判需要一遍一遍提醒观众注意观赛礼仪,因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现场看网球,还不懂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热情。
但网球在中国、尤其是在浙江的发展潜力,也是毋庸置疑。
竞技体育在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投入,这种投入并不仅仅是运动员家庭的财富,还有氛围、格局乃至一座城市的底蕴。浙江游泳之所以强,除了专业队的悠久传统之外,还因为民间有着许多泳池,这样的普及度在全国屈指可数。
随着亚运会的召开,浙江的体育软件硬件都日新月异,大小赛事不断,普通人参与网球的门槛正在降低。
首先就是球场。网球的场地比较大,一个标准的网球场相当于四个羽毛球场。但一个网球场最多容纳4个人打,而4个羽毛球场可以容纳近20人。如果只从性价比考虑,网球场建设的投资回报率明显小得多。但在浙江,这不是问题。
据测算,目前杭州全市网球场大致有170片左右,浙江省目前拥有网球场不下2000片,这已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要知道,2022年浙江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中,游泳场地也只有2948个,浙江网球的硬件土壤正在越来越厚。2022年,杭州萧山还引进了浙江首片红土网球场,慢慢与国际接轨。
其次是赛事。这几年,随着浙江网球少年数量越来越多,形成规模的业余网球赛事也如雨后春笋,不仅有举办了近40届的传统赛事——浙江省业余网球公开赛,市、县级的赛事也层出不穷。
今年,杭州市网球协会还引进了网球UTR认证赛,与国际接轨,让热爱网球的青少年们不出杭州就能获得认证。
最后是投入。打网球的成本很高,网球的装备,球拍、球鞋、球服以及护腕球袜等每年加起来的费用不便宜,尤其是培训费。在杭州,有家长透露,一节私教课600元,一堂大课400元。进西班牙的纳达尔网球学校或美国的尼克·波利泰尼网球学校,一年的花销多达60万元。国内接受高水平专业训练的费用,也多达30万元。从5岁到18岁,一个网球少年的投入,最少说法是250万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得舍得在精力上投入,这是以学业为先的家长,难以跨过的门槛。
杭州网球少年张家铭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学网球快两年了。因为起步晚,为了追上进度,他一周训练6次,每天2点半从学校接出来送球场,训练两个小时。暑假是上午2小时,下午3小时,两年间从未间断。
孩子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网球。家长也几乎全身心投入。
张家铭的爸爸事业稳定,孩子的训练,他兼任司机、保姆和球童。他说:“最累的就是要一直弯腰捡球。”
不过家长们认为,这是很值得的。“对孩子的身体素质、耐心、意志力、独立性都有很大提升,自信也越来越强。”张家铭妈妈单姐说。而且,参与UTR比赛和别的比赛不同,辗转多个城市,多打几场,接触到不同的人,也让孩子见识更大的世界。
“打网球,身体的对抗性比较少,不容易受伤。很能磨练一个孩子的受挫力,也能培养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不管以后能走多远,这个过程也是很有意义。”
还有一个原因,赛事小众,就有更少的对手,更高的名次,如果成绩够好,对于未来升学、留学都是加分项。“我们也想给孩子多一条路径。”单姐说道。
这些年,家长的理念也在转变。以前都是教练去招生,苦口婆心劝说家长,让有天赋的孩子来训练。现在,家长们会主动来了解适合孩子的项目,为他们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
6天亚运会网球赛程,记者在球场边遇到了许多带着孩子来看球的家长,他们都希望为孩子培养一下网球兴趣,比孩子更迫切。恰恰是这群有经济实力又注重体育的家长,为网球的普及打下基础。
不可否认,网球是属于中产家庭的体育选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的产物。但浙江,有潜力成为网球发展的一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