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亚运人物
王丛康:丢不掉的皮划艇缘,水到渠成的亚运金牌
发布时间:2023-10-03 14:41:41

10月2日,杭州亚运会皮划艇(静水)男子500米双人皮艇决赛,当浙江选手王丛康和队友卜廷凯以1分36秒658的成绩,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收获冠军的同时,也帮助中国皮划艇队拿到了本届杭州亚运会上的第4枚金牌。“今天是最佳状态,发挥出了100%的水平!”王丛康如是说。

王丛康(左)和队友卜廷凯在决赛后庆祝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逆转,这对中国组合在前半程一直落后,最终在最后100米全力冲刺,成功反超韩国组合勇夺金牌,用王丛康的话来说,就是“虎口拔牙”。作为东京奥运会该项目A组决赛的唯一亚洲组合,王丛康和卜廷凯的夺冠可谓众望所归。

在27岁的年龄收获个人首枚亚运会金牌,王丛康似乎有些“大器晚成”,但一切又显得那么“水到渠成”。因为,如果说有些事是命中注定,那么皮划艇之于王丛康,便是如此。

王丛康收获金牌

陈春生是杭州水上运动中心的皮划艇队总教练,和王丛康同为金华浦江人,每年都会带着挑苗子的“任务”回老家。2007年下半年,陈春生前往观看县运动会,准备物色一下合适的苗子,起初,他看中的并不是王丛康,而是身边一名高个女生。此时,身边同学指着王丛康说“可以让他试试看”,这让陈春生猛然注意到了这个全校最高的男孩。个子高、四肢修长,正是水上项目的“标配”。

在简单询问之后,得知王丛康还曾在县里少体校短暂练过柔道,陈春生更是喜出望外,“这是一个好苗子!”于是,陈春生递出一张名片,让王丛康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是否愿意去杭州练皮划艇。没想到,粗心的王丛康回家后竟然忘了此事,就连名片也丢了。

几天后,陈春生见许久没有接到电话,便托人联系到了王丛康家里,他父母这才得知此事。“他喜欢体育,也喜欢玩水,想着就先去试一下。”王丛康的父亲王成伟说,虽然家里以前从未有人搞过体育,但儿子练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还不错,做家长的肯定也就支持他了。

然而,离开家乡独自在杭州训练,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总是不容易的。没多久,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很快被日复一日的训练所代替,虽然王丛康在少体校练过柔道,但专业队的训练强度远甚于他之前所经历的。虎口、脚跟起老茧,剪刀都剪不动,水疱磨破更是家常便饭,除了宿舍和训练场,医务室也是王丛康经常跑的地方,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水上项目运动员的常见症状时常让他整夜睡不好觉。

都说农村的娃更能吃苦,王丛康虽然也打过退堂鼓,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尤其是2009年的浙江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中,他获得了1000米和4000米两项冠军,更让他觉得充满动力。6点起床去晨跑,上午文化课,下午20公里水上训练,有时还有10公里长跑拉体能,看到儿子的辛苦,王成伟也经常忍不住掉眼泪。王成伟告诉记者,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儿子去杭州训练的头两年没有买手机,只能每周通过教练陈春生的电话和他通上话,有时候忙于训练和比赛,两人甚至个把月才能联系上。

王丛康一家

为了让王丛康能安心训练,王成伟开车跑起了运输,早出晚归,妻子也去服装厂上班补贴家用。王丛康小时候有点嘴馋,有一次去千岛湖集训,出发前王成伟给了儿子500元,没想到10天就完了。“队里管吃管住,但他喜欢喝饮料、吃零食。”尽管有点心疼钱,但想到儿子训练的艰苦,王成伟并没有多说什么。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儿子现在有出息了,参加比赛赚了奖金,也会给家里添置东西,留些钱孝敬父母。“他小时候很顽皮,有些叛逆,喜欢和家长对着干。练了体育之后变化很大,现在非常听话,有时候还会来安慰我们。”王成伟说。

在王成伟的印象中,2008年以后,王丛康就很少回家过春节了,每次回家也待不了几天。夫妻两人平时忙着工作,一年到头最多也就去队里看望儿子两次,而去现场看儿子比赛的次数,更不到三次。当天,王成伟一家并没有前往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观看,而是在家看直播,“我们准备明天(10月3日)去现场,希望他能收获第二枚亚运会金牌。”

“儿子说,明年让我们去巴黎看他比奥运会。”王成伟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王振恺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