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咬牙,我就有无穷的力量!”血脉涌动,向天嘶吼!在杭州亚运会田径项目的最后一个竞赛日,中国队选手何杰夺得男子马拉松金牌。这是中国田径队亚运会历史上的首枚男子马拉松金牌。
图为中国队选手何杰在比赛现场。图源:杭州亚运会官网
何杰,改写历史!
“冲!冲!何杰加油,加油!”早上9时许的钱塘江边,征服约42公里的路程后,全国纪录保持者、中国队选手何杰率先出现在终点线前。
人群沸腾了!亚运会历史上,中国队首块男子马拉松项目金牌即将诞生。
短短几秒后,何杰冲过终点线,以2小时13分02秒的成绩夺金,改写中国马拉松历史!另一位中国选手杨绍辉则以2小时13分39秒的成绩获得铜牌。
“站到起跑点那刻起,我心里就把这场比赛当做竞技生涯的最后一场一样,竭尽全力,就算拿不了冠军,也要展现我们中国人的霸气。”虽然年仅25岁,但站上“战场”的何杰有着一股胆气。
了解他的成长,就会明白这种把每一次当做最后一次的拼劲。
1998年出生于宁夏的一个小村庄,何杰最初为外界关注是在他16岁时。2014年,被宁夏田径队教练选中后,何杰进入专业队开始专攻5000米和10000米。那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5000米的比赛中,何杰在第二圈被踩掉鞋的情况下,赤脚跑完全程,忍痛攻下银牌,赛后被教练背下田径场。然而仅隔一天,脚伤未愈的何杰再次站上10000米起跑线,又拿下一枚银牌。不过,在竞技生涯的初始,何杰并没有“大放光芒”,而是从陪练起步,凭借着刻苦与拼搏才走到了如今。
“曾经我其实只是一个陪练运动员,今天的这块奖牌对我而言意义非凡,证明了我自己的这一阶段的训练没有白付出。”回忆自己的成长,何杰十分感慨。
奔跑,魔力何在?
“非常感谢,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奔向终点后,杨绍辉如是说。赛后,何杰与杨绍辉不约而同地提起对马拉松蓬勃发展的感激。
为什么说这是马拉松最好的时代?
在沸腾的人群中稍作停留,就可以轻易发现踪迹。
“今天跑得还是很稳的。”“天气给力啊!”“照这个速度2小时15分左右,男子组差不多比完。”许多观众,带着热爱而来,不少是经验丰富的马拉松迷。
图为选手们在比赛中。图源:杭州亚运会官网
今年36岁的张阳,从2019年起爱上马拉松。“跑者|半马1:29:55|全马3:25:00”,这是张阳朋友圈的简介。“以前我体重92公斤,猜我现在多少。”张阳得意地卖了个关子。从2019年至今,他已持续减重40斤。曾经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跑团活动,如今他已是跑遍“浙马系列赛”的资深爱好者。“杭州本地的话,杭州马拉松还有各区县的比如萧山、桐庐、建德、余杭等等的都跑了。”张阳饶有兴味地介绍,在浙江有省市区各级达标赛,还有“大众跑者等级评定”,这些环环相扣的赛事机制和积分制度让他乐在其中。
而最让张阳内心触动的是马拉松带来的仪式感,“许多马拉松在赛前会唱国歌,像去年北京马拉松是在天安门广场前起跑的,那万人合唱国歌的感觉,真的会让人激动万分。”
今年40多岁的菜菜,从2008年起已经连续15年参与杭州马拉松。热爱奔跑、热爱户外的菜菜对奔跑的热爱源自“与景同行”的渴望。“如果看到美丽的风景,就会忍不住地想去跑一次,跑起来让我觉得年轻,充满活力。”
马拉松,燃动城市!
对何杰与杨绍辉而言,有一场马拉松至关重要——今年3月的无锡马拉松中,何杰与杨绍辉双双打破全国记录,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
竞技场不仅仅是竞技场!当专业运动员突破自我时,在他们身后的是一座燃动起来的城。据统计,今年无锡马拉松总计有11.5万人报名参赛,沿途27万观众观赛,赛事带动周边产业效益达1.95亿元。
时间回到原点,1981年北京举办了我国第一届马拉松,整个赛事只有86名选手参与。2015年,中国田协将马拉松的举办由审批改为备案后,马拉松开启新阶段。从专业运动员的竞技场,到如今全民运动的狂欢节,马拉松蓬勃发展。
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曾发布一组数据,当年度共举办马拉松赛事1828场,累计参赛人数712万人,全国337座地级市中有330座举办过马拉松赛事。《2023年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则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已备案的马拉松赛事就达到了133场,有超过68家国内赛事组委会向世界田联申请标牌,刷新历史新高。
“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临时抽离,投入一场沉浸式的奔跑,这是非常具有情绪魅力的。”致力于马拉松赛事执行多年的业内人士金先生表示,除了带动全民体育、增加经济效益之外,马拉松也承载了人文风情。“马拉松赛事往往与当地人文紧密相关,如杭马有一年主题是‘跑过风景跑过你’,无锡的‘樱花雨’马拉松,云南高黎贡马拉松的玫瑰花赛道等等。”
“得益于国内环境特别好,大众对马拉松也关注更高,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而马拉松竞技体育的突破也为全民体育的推广注入了强心剂。”何杰表示,“只要有一双跑鞋,不限于跑道、公路、乡间,就可以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