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亚运看点
从零起步到首块亚运银牌 中国柔术“前路有光”
发布时间:2023-10-07 17:13:22

潮新闻讯 10月6日,中国国家柔术队运动员苗婕在-52公斤级决赛中遗憾落败,为中国拿到亚运史上首枚柔术银牌。

柔术是一项起源于日本柔道的运动,在2018年首次纳入亚运项目,到今年,中国柔术队带来亚运首秀。短短几年间,中国柔术的专业队伍和社会参与发展到什么程度?

很想为孩子拿冠军的她,遗憾摘银

“起来!扫她!”

“妈妈加油!妈妈加油!”

在地面缠斗的焦灼时刻,萧山临浦体育馆内观众一片沸腾,但苗婕还是在嘈杂中分辨出两个声音,一个来自教练吴承达,还有一个来自9岁的儿子。

就在今天柔术-52公斤级比赛中,苗婕连克印度、阿联酋、韩国三名对手闯进决赛,创造三场碾压式的胜利。

决赛中,36岁的她对战阿联酋选手,出生于2002年的ALHOSANI Asma。双方水平相似、互有攻守,最后一分多钟,苗婕想通过锁腿降服对手,而对方的防守严丝合缝,借势反转双方的上下攻守位置,获得2分。在倒计时结束前,苗婕没能再取得突破。

“很想为孩子夺得冠军,但没有做到。”苗婕说,“对于我的年龄来说,已经竭尽所能了。”尽管在镜头前保持淡定和健谈,回到休息区她还是抹了眼泪。

“今天苗婕在技战术和体能上都安排得很好,抓住了进攻机会,但差之毫厘,有点遗憾。”中国柔术队总教练吴承达说。

加入国家队的这一年对苗婕而言非同寻常。作为一位单亲妈妈,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孩子这么久,“他陪我走过了练柔术的全程,遇到任何困难都是他支持我。”不过,她也分享了最近的开心事,“因为我参加亚运会,他喜提一篇作文,炫耀妈妈很厉害。”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她为这件小事骄傲。

在本届亚运会柔术项目所有72名女运动员中,苗婕的年龄排在第二,这可能是她唯一一次站上亚运舞台的机会。“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是‘拼命三娘’,只要打得动,我就会拼到底。”她说,如果还有亚运资格,她愿意再上一年。

10月6日,亚运会柔术女子52公斤级决赛举行。中国队选手苗婕(左)与阿联酋队选手ALHOSANI Asma在比赛中。亚组委 供图

起步较晚,但“前路有光”

当然,苗婕希望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

18岁那年,她从柔道省队退役,当过健身教练、也为生计发过愁;2009年她在启蒙教练的领路下转项至柔术,亲历了柔术在国内从零起步到如今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目前,柔术在阿联酋、哈萨克斯坦、韩国、菲律宾、蒙古国等地多点开花,有些国家柔术队在单个重量级别就储备了数十位运动员。而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处于二线水平。

在苗婕所在的上海,转项之初只有1家场馆提供柔术场地,“当时没有人喜欢这个项目,尤其是愿意加入的女生更少,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她说,在训练5年后,上海才发展到4-5家场馆。

为了备战亚运,中国在2019年组建国家柔术队,主要吸纳了全国相关赛事的前三名选手,以及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省队中练习古典式摔跤、柔道的优秀运动员,共计30多名。

今年亚运前,中国柔术队已参加了亚洲公开赛和世锦赛,不断调整备战亚运的训练计划。“对抗性项目必须多参赛交流,多和各国选手切磋,运动员才能获得提高。”吴承达表示,尤其在吃透赛事规则方面,纸上谈兵的效果远不如上场实战。

现在,柔术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的重点推广项目。“我们有国内外参赛的机会、有不断学习的态度、有艰苦训练的心,相信很快就能拉近与顶尖国家的距离。”吴承达说,“期待2026年亚运会,我们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国家柔术队 已扎根金华

这些年,随着张伟丽等运动明星横空出世,让UFC、综合格斗、MMA等比赛知名度大幅提升。柔术作为技术链中的关键一环,群众普及面较此前更广。

“男女老少都能练。”苗婕这样推荐柔术运动;“观赏性不高,但实用。”吴承达也这样评价。这项可以用作防身术的运动,在练习中不会出现摔投等激烈对抗,是群众体育的优选。

作为非奥项目,柔术学习在国内仍以俱乐部、地方协会等组织形式为主,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发展得尤为出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柔术培训与练习的人数约有5万。“由俱乐部组织的商业性赛事,可以吸引到600-700人来参赛,可见全国爱好群体已有一定规模。”吴承达说。

今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浙江省摔跤柔道协会与金华市体育局、金华市婺城区政府等四方签约,将中国柔术队的集训基地定在金华水上运动中心,计划用社会力量发展柔术运动及文体产业。

“以往非奥项目国家队在亚运会之后就会解散,但我们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可以继续组队训练、力争实现市场化运营。”中国柔术队领队杜春雷介绍。

一方面,金华水上运动中心是省运会遗产,在中国柔术队入驻后已吸引中国摔跤队和多省市团队前来集训,并承办全国柔术锦标赛,使得场馆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当地发挥人才优势,组织国际柔术裁判员培训班、开发青少年培训项目,计划打造出全国重竞技训练基地。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体育与经济的相互支持,也为柔术运动培养后备人才。

“项目的推广跟我们每个柔术人都分不开,苗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吴承达说。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胡静漪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