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聚焦亚运
媒体村、技术官员村闭村,记者记录村内最后24小时——情谊道不尽,真的不想走
发布时间:2023-10-10 08:25:44

10月9日,随着最后一批媒体记者、技术官员离开,杭州亚运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闭村。

亚运村由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组成,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亚运村,也是杭州亚运会运行持续时间最长、运行连续性要求最高、服务对象最多的非竞赛类场馆。

以媒体村为例,自9月16日开村,共有513家新闻单位的3121名媒体人员入住近一个月,精彩的稿件、视频、照片从这里“飞”向世界各地的同时,也留下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10月8日12时至9日12时,记者记录媒体村闭村前最后24小时里的故事,希望能为这段难忘的时光写下注脚。

10月9日,在媒体村,多国媒体记者挥别杭州。 本报记者 倪雁强 摄

10月8日12:00

快递站里的父爱

充满离别气息的媒体村,快递站是最忙碌的地方之一。

这几天,每天至少有三四百件快递从这里寄出,最多的要数媒体包、吉祥物周边和杭州的各种特产,目的地遍布全球各地。

斯里兰卡电视台记者努万·卡鲁纳拉特纳的快递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不会英语的他,在快递站店员沈张艺帮助下,将一个打包细致的纸箱子寄往河南。

“他已经是我们快递点的熟人了。”沈张艺说,努万的女儿在郑州上大学。他刚入住媒体村没几天,女儿就给他寄来一个大包裹,有中国的衣服,还有要他带给弟弟的中国书籍。

通过翻译软件知道我们在聊他的女儿,努万笑得很开心。“女儿多娜已来中国留学一年,去年还拿到全额奖学金,我很想她。”努万说,自己报道工作很忙,女儿功课紧张也无法来杭州看他。不过,父女俩每天都会通电话。

因为总想在村里多买点东西送给女儿,所以直到临行前努万才来寄快递。他的包裹装满了对女儿的爱:除了努万从斯里兰卡为女儿带来的家乡美食和女儿需要的衣物外,他还放入了自己在村里为女儿选购的礼物。

虽然没有见到女儿,但这次亚运之行,让努万对女儿在中国的留学生活更放心了,“我特别喜欢中国,这里的人都很友善。我和同事都不会英语,亚运期间我们得到许多帮助,过得很愉快。”

10月8日23:00

“深夜食堂”很治愈

忙完亚运会闭幕式报道工作,已是深夜。城市逐渐宁静,媒体村餐厅热闹起来。这是记者们在“村里”的最后一晚,伴着食物的香气,一个个关于杭州亚运会的故事在“深夜食堂”娓娓道来。

伊朗记者贾拉尔·巴贝伊是“深夜食堂”的常客,当晚也不例外。从亚运会闭幕式现场返回媒体村,他直奔餐厅,打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明天就要返程回国了,想再尝尝中国味道。”贾拉尔·巴贝伊说,开赛以来,他去过拳击、射击、乒乓球等赛场,记录运动员一个个精彩瞬间,“白天忙碌时顾不上吃饭,所以我喜欢工作结束后来这里吃夜宵,很治愈。”

贾拉尔·巴贝伊邀请记者坐下,边吃边聊。对于杭州亚运会,他感慨万千:“这是一届完美的亚运会,我尤其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我会把亚运故事、中国故事带回伊朗,说给更多人听。”

为了让早出晚归的记者吃上热饭,餐厅的工作人员同样坚守岗位。从开村起,来自河北保定的餐厅档口工作人员刘子傲就进入了“连轴转”状态。“今晚结束后能放两三天假,然后又要准备亚残运会了。”刘子傲说尽管疲惫,但这是一段难忘又珍贵的经历。

临近凌晨,餐厅里依旧熙熙攘攘。相比以往,当晚边吃边工作的记者少了很多,他们脸上透出的轻松笑容,更像是对亚运会报道工作圆满完成的庆祝。

10月9日10:00

最后一次出车

缓缓踩下刹车,把车停入指定位置,媒体班车司机傅岳珺完成了最后一次出车任务,持续24天的媒体接驳工作,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下车前,傅岳珺还不忘仔细检查一遍车内卫生。亚运会期间,傅岳珺的主要任务是每天把记者从亚运村送到主媒体中心,再把他们接回亚运村。

傅岳珺是杭州公交公司的一名驾驶员,开车对他来说并不难。但要当好亚运司机,傅岳珺还是下了不少功夫。“从5月开始,我们就要接受各种培训,比如熟悉线路、亚运会历史、杭州故事等。”傅岳珺坦言,最难的还是语言沟通。

尽管能简单用英语说上几句“你好”“谢谢”“再见”,但面对一些外国记者的询问,傅岳珺的语言系统还是“短路”了。为此,他特地下载翻译软件,加上肢体语言的配合,和“老外”交流已无障碍。

亚运会期间,媒体村的接驳车从上午9时运行到第二天凌晨2时。傅岳珺每天要来回开三四趟车,加起来将近60公里路程,有时候错过了饭点,只能用面包饼干简单应付。因为工作,他也没去现场看过一场比赛,“以为亚运会挺久的,没想到这么快就圆满闭幕了,很不舍。”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纪驭亚 王雨红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