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构建和谐生态之美 跑出生态文明建设“杭州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02-03 07:35:00

如今放眼杭州,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天目叠翠、江南净土,青山绿水环绕、万物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和谐、人民尽享幸福。

围绕全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杭州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取得扎实成效。

2023年,滨江区、淳安县入选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临安区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杭州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示范区8个,实现省级示范区全覆盖;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摸清生物多样性保护“家底”,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地,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管等工作……逐绿攀登,杭州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度”,高水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

fcfb0a02ceee4008a0c87e25ea8e4f8a_rB4AiWW9FyuAJU6gAAGMWUD85DA210.jpg

首次摸底杭州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

为了摸清杭州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2020年,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的重点区域(西湖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率先开展调查与评估工作,并于2022年9月完成重点区域的本底调查。紧接着,2022年年底至2023年年底,又对其余区、县(市)进行了全区域、全网格、全物种(陆生高等植物、植被、鸟类、陆生哺乳动物、两栖爬行类、昆虫、大型真菌、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生物、周丛藻类、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12个类群)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

2023年11月底,杭州生物多样性首次摸底调查结果出炉,进一步摸清了自然生态本底。调查结果显示,杭州目前记录到各类物种9300多种,发现白盖鸡油菌、苕溪鱲、半圆形胶孔菌等全球新物种,短尖护蒴苔、异美瑞丝菌等中国新记录种。

在此次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接下来,杭州将从项目、线路、活动、宣传、法制、监管等方面入手,争取生物多样性工作取得更明显的成效——通过提升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加快制定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完善全域全网格全物种调查,摸清家底并探索建立数据库;进一步谋划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新建1个以上国家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调研;继续培育并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力争新入选省级体验地1个;积极探索制定城市生物多样性地方标准等。

打造人民共享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如今,杭州人周末假期出游,又有了新去处——那就是分布于各个区县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为了让公众能走入大自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进一步了解,杭州通过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让市民游客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知识和理念,亲近大自然。去年年底前,全市共新建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6个,覆盖全部13个区、县(市);4个体验地入选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包括杭州植物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萧山区寺坞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德市绿影仙谷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许多体验地还推出了各种体验课程,如探索型体验课程、实践型体验课程、宣教型体验课程、休闲型体验课程和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体验课程等,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互动中,让大家对杭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有更深的了解与体验。

另外,与亚运结合,杭州还建设了一批生物多样性提升项目,如西湖高尔夫球场建设本杰士堆、人工鸟屋,桐庐马术公园生物多样性展示等,希望通过在“后亚运”时代做好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打造人民共享的休闲科普空间。

做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美丽的生态底色,需要大家共同守护。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管,做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牢牢守住生态红线。

2023年,杭州完成风景名胜区遥感监测1885条线索分派核查,其中必查点154条全部完成监管系统填报,自查点完成基本情况核查;有力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全市共启动生态损害赔偿案例72件、自然资源破坏类磋商结案22件、生物多样性损害类磋商结案20件、生态环境污染类磋商结案30件,赔偿金额共计353.93万元。

新的一年,“绿盾”行动将继续深化——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在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监管能力方面积极探索,提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水平;在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数量与适用领域双提升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一案双查”制度,开展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深化惩罚性赔偿相关指引的运用,力争有惩罚性赔偿实践案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陈爱民 记者 俞倩 文 记者 张之冰 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