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于优质均衡的民生保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在杭州,有这样一群“追梦人”,坚守于方寸之间,以改革为杖,以民生为基,守健康、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在永不停歇的攀登中,为这座幸福城市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老破小”变身“高大上”
当好乡村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如何顺应医改,让优质医疗资源向山区延伸,助力基层百姓看病就在“家门口”?为了答好这道题,建德市乾潭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吴慧平用了4年。
“我刚从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来到乾潭镇中心卫生院工作时,周围人不理解,哪有医生从城里往镇上跑的。”埋首乡村医疗事业4年,这名“全国优秀卫生院院长”带领乾潭镇中心卫生院收获了村民们的信任与赞许。
立志扎根基层改善乡村医疗的选择,源于吴慧平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次下乡义诊。“当时村卫生室只有‘赤脚医生’,村民们宁愿翻山越岭坐五六个小时的车,也要去城里的‘大医院’看病。”
随着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各级党委政府愈加重视基层卫生事业,吴慧平坚守的“小医院”迎来了“春天”。2023年,杭州市高质量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病有良医”工程,大力推动西部公共服务均衡化。这些年,乾潭镇中心卫生院陆续盖起了住院楼、急救站,引进了CT、心超、胃肠镜等医疗设备,医疗水平向二级综合性医院靠拢。吴慧平还牵头在偏远村建起了乡村区域医疗中心,聘请“健康协管员”,定期在村卫生室坐诊服务。如今,村民们养成了“有事找村医、小病不出镇”的习惯。
哪怕山再高路再远,也要当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吴慧平践行诺言,带领“老破小”卫生院变身“高大上”,培养出了一支拥有8名副高以上职称医生的医疗队伍,牵头成立应急救援小组,配备2辆救护车,畅通“山沟沟”里的“生命通道”。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基层卫生服务千万家、连着你我他,作为基层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员,吴慧平干劲十足:“我还会继续扎根基层,当好卫生事业的‘螺丝钉’,写好为民服务的‘大文章’。”
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做教育理念、技术的先行者
提及“适性教育”“学校大脑”等教育理念、技术的先行者,不少人会想到杭州市建兰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饶美红。从教近30年,她最爱的还是“老师”这个称呼:“喜欢上我的课,是学生对我最大的褒奖。”
交谈中,“教育家精神”被饶美红反复提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应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每年教师节,老师们都会重温《我是建兰教师》誓词,恰是告诫教师不应被浮躁的言论、利益、分数左右,要“守好三尺讲台”“关注每个孩子”,做真正的教育。
2013年,饶美红发起为贫困地区儿童募捐大病医保活动,11年为近6000名儿童送上大病医保。如今,公益在建兰中学已成为一种习惯,每年学校公益美少年的评比也让公益促共富的精神绵延。近年来,饶美红全力倡导集团品牌化,支持薄弱地区教育共富工作,先后奔赴淳安千岛湖、桐庐等地,与当地政府共建学校,同时结对省内外近20所学校;建兰“因材施教、五育并举、个性化发展”的工作理念辐射至全国16个省(区、市)350多所学校,并应用至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和农村学校,促进教育共富。
探索学科产教研融合新范式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新时代规划人才
2021年6月,由鲍海君担任院长的全国首家国土空间规划学院(下文简称“学院”)在浙大城市学院成立。两年多来,学院不断探索规划学科建设的新范式,聚焦培养能够满足浙江和杭州的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鲍海君感知着时代怦然的心跳声,也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鲍海君深刻认识到,在落实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方法更明确、路径更清晰;在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过程中,“高校有为”的底气更足、干劲更强。
作为学院变革发展路上的引路人和见证者,鲍海君坚持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两大核心思想赋能人才培养,让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规划场景;2023年暑期,学院开展“杭州市交通治理社会调研”,组织上千名师生为杭州交通治理“找问题”,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我们期望将‘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浓度’。”鲍海君提道,学院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培育人才,2023年11月,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指数2023”,就是通过导师制让学生成为教师科研的伙伴,实现研究性教学、探索式学习的成果。
“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再到国土空间规划,这条学科发展的主线,正沿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指引走向未来。”未来,鲍海君将和团队继续求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方面开拓无人区、潜行深水区,努力让教育更好地影响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