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类“年度词汇”纷纷出炉,新的流行语、新的热词,从某种角度,总结了一年来的文化现象。
“情绪价值”“反向消费”“City walk”“双向奔赴”……我们精选了这些年度流行语,它们在过去一年里从风行到流行,既是社会变化的“记录仪”和“显微镜”,证明了汉语旺盛的生命力,也生动勾勒出了一年来杭州文化的蓬勃图景。
情绪价值
本为营销学概念,指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它能够具象化产品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非物质性的附加价值。如今流行的“情绪价值”是对人际关系的描述,指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一个人给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越多,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反之,他的情绪价值则越低。“情绪价值”的流行,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过去的2023年,中国电影走出疲态,549.39亿元的全年电影票房背后是不断刷新的纪录——
1月31日,总票房突破100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纪录;
7月25日,月度总票房突破69.67亿元,刷新影史7月票房纪录;
8月17日,暑期档票房突破177.79亿元,刷新影史暑期档票房纪录;
8月31日,大盘连续72天破亿,刷新影史大盘连续破亿天数纪录……
刚刚结束的2024年元旦档,总票房突破15.35亿元,超2021年元旦档13.03亿元票房成绩,刷新中国影史元旦档票房纪录。
2023年度,浙江省总票房40.25亿元,观影人次9331万。杭州全年票房为12.70亿元,是2020年的近3倍、2022年的近2倍。浙江2023年票房排名前三的影院(含服务费)分别是:杭州浙影时代影城·西湖文化广场店3023万、宁波博纳国际影城北仑IMAX店2972万、杭州萧山德纳IMAX影城2932万,这3家影院都进入了全国影院年度票房50强。
在这些令人兴奋的纪录背后,蕴藏的就是“情绪价值”的力量。
这种情绪价值来自于电影出品方对“观众情绪价值”判断的转变。过去的10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了一个马鞍形的发展,从2012年开始,大量资本热钱看中电影市场的前景,疯狂涌入,让那几年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种“出一部火一部”的狂热感。
其中固然有不少佳片,但泥沙俱下,不少轻制作重宣发的做法让很多电影成为了“大忽悠”,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度。
自2018年开始,电影市场进入了“资本寒冬”,加之2020年开始的疫情影响,中国电影进入了发展低潮期。这个时期是把双刃剑,对用心制作电影的出品方来说,既是挣扎难熬的时光,也是厚积薄发的机会。在2023年,我们看到不少在疫情期间用心制作的电影进入了市场,迎来了口碑和票房的双爆发。
2023年,喊了很多年的“电影需要现实性”真正地落地生根,一部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切中了观众情绪的痛点,让他们真正地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回想现实,实现了“观照社会”的更高价值。
电影响应时代号召,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给观众带去舒适、愉悦和稳定的情绪,呈现出了越来越高的情绪价值——
人民对家国的情怀愈发浓烈厚重,于是我们看到了《满江红》《流浪地球2》;
传统文化成为当下社会的聚焦与关注,于是我们看到了《长安三万里》;
全社会对反诈、女性自我保护更加重视,于是我们看到了《消失的她》《孤注一掷》;
年轻人对社会正义、热点话题愈发关注,于是我们看到了《坚如磐石》《第八个嫌疑人》《三大队》……
“情绪价值”本就是当下年轻人的交际状态与价值追求,它既是一种自然的情绪集合,也需要外界的推动和助力。电影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结晶产品,既需要对观众“情绪价值”的判断,更需要一种引领。
国外有专家分析,当代人抑郁、焦虑情绪拥有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一个“第三地(third place)”(除工作地与家以外的场所)释放压力、感受在社会中的归属感。电影院用一种私密、弱社交的环境,让观众用不高的成本去体验生活、感受人生。在看完电影后,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寻找到与自己抱持同样态度的“网友”,实现正面的情绪价值的增长。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里的这句话可以很好形容这个关键词。一部流行、热门电影背后其实就是双方(主创与观众)情绪价值达到对等、提升,最终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大化,达成双赢。2024,我们期待这种正向的情绪价值会越来越多。
反向消费
这是一种与传统消费观念相反的消费方式——注重产品性价比、实用性和消费体验,拒绝营销裹挟和奢侈追求。一句话,花最小的成本,博最大的收益。今年以来,在文旅消费领域,这种顺应时代变化的消费需求也愈加凸显。
阅尽千帆
为生活买单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向消费”,过起了精打细算的新中式文化消费生活。
不久之前的2024杭州新年音乐会,杭州大剧院为了满足更多市民观众的观演需求,放出了近百张30元、50元的惠民票,开票几分钟就被一抢而空。杭州爱乐乐团每个月的普及音乐会,10元公益票每次一开票就“秒售罄”。而购票的群体,大多是刚刚跨入古典乐门槛的年轻人。有乐迷调侃道:“不是王羽佳听不起,而是杭爱普及更有性价比。”不少网友还为此建起了社群,相互交流抢票方法和经验。
无论是看演出还是逛展会,大家都揣着“低消费、高价值”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花钱的习惯、逻辑、结构与之前大不相同。央视发起的青年消费调查中,年轻人消费态度开始回归“有度”。以杭州文博会为例,今年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这群人里,有人整理出了一份“杭州文博会盖章127枚攻略”,还有人亮出了一份“三小时特种兵式薅羊毛教程”。展会上,以文化自信与传统审美为核心驱动力的高性价比“新国货”,更是成为年轻人争相购买的文创潮品。
一方面,大众文化消费的基本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连“Z世代”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可以买贵的,绝不买贵了;另一方面,消费者们更注重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了,比如更强的文化属性和更好的互动体验。
其实,反向消费也是一种悦己消费。有人说,传统消费的核心是商品,而反向消费的核心是人本身。更多时候,这些尤为关注自身的年轻人,是在为自己的心情与热爱买单,来实现一种情绪价值。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消费行为还具有社交属性。第一时间将好的演出、好的产品与“电子闺蜜”分享,进而形成一个个“志同道合”的圈层。在建立新型社交和实现情绪表达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推动了“文化爆款”的诞生,比如一票难求的杭州爱乐乐团普及音乐会。
不论惠民音乐会,还是“盖章式”逛展,都与当下社会的精神需求类消费相契合,并逐渐融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应时代而生的玩法,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解锁全新的文化生活版图,并尝试着融入不同以往的新消费习惯。
刚刚过去的跨年夜,全城的年轻人可谓是彻底玩转了“反向消费”。花两块钱坐地铁1号线抵达人潮汹涌的龙翔桥,花三块钱去蜜雪冰城买一个冰淇淋甜筒,花十块钱从摊贩手里买一个心形气球,最后在新年的倒计时中与身边的陌生人来一次“free hug”(免费拥抱)。不到二十元钱的跨年仪式感与氛围感,太值了!青春的美好,就在这升腾的“烟火气”里。
当“反向+”浪潮越刮越猛,也为新一年的杭州文旅消费市场带来了红利和启示。商家应该深度挖掘“反向消费”中所蕴藏的正向价值,以高性价比、强体验感、新社交性的文旅消费产品推陈出新,来持续击中年轻人不断变化的内心。新的时代催生出新的生活价值,文旅消费变革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