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小作坊进“大厂区” 临安板桥竹加工“化零为整”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3-12-21 11:55:00

切段、破条、去青、抛光、切割、蒸煮、晾晒……机械化助力,一套流程下来,一根十余米长的毛竹,或被加工成了千余双筷子,或变身编织凉席的成千上万条竹篾。走进临安区板桥镇桃源村后山坞里的竹材分拣中心,眼前正在进行的竹制品加工场面,如同魔术般令人赏心悦目。

“村里原来的数十个竹制品加工作坊都集中搬过来了,与居住区隔开了,地方大了,统一管理,不仅解决了加工噪声和环境污染问题,还同步上马了光伏项目,一年时间已经为村集体增加90万元收益……”时近岁末,桃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明良看着账面的数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一个“化零为整”破题乡村小微加工业发展的故事,也由他娓娓道来——

竹加工重镇遭遇“发展烦恼”

板桥镇地处临安东部,是临安“东竹西果(山核桃)”的大镇,与中东部的太湖源、天目山等一些兄弟镇主产雷竹不同,板桥竹产业以毛竹加工为主,全镇6.5万亩毛竹几乎全部被“就地取材”,用来加工一次性筷子和凉席。“缺口”部分,还要从周边地区“外卖”。

久而久之,板桥就成了临安竹制品加工重镇,全镇共有竹加工作坊60余家,多数分布在板桥镇政府以南牧松线(206省道)沿线的八九个村,核心区就在桃源、牌联和界联三个村,共有竹加工作坊40余家。

过去,这些竹加工点多数以“夫妻档”的家庭作坊形式存在,或租用旧厂房,或是自行搭建四面透风的简易工棚。为了运输便利,竹作坊多数沿公路而建,竹子常会在晚上运到作坊里。

“卸竹子的时候,车斗护栏一打开,一大堆的毛竹哗啦啦滚下来,声音很大,都要吓一跳的,而且竹子一根根抛下来,噪声也很大,根本睡不着。”村民们说。

此外,竹加工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噪声、竹屑引发的粉尘污染,以及竹筷加工使用双氧水带来的污水等问题,不仅让村民苦不堪言,作坊生产也不安稳,三天两头要停产整顿。

“化零为整”三村抱团再出发

2022年起,结合创建美丽城镇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板桥镇深化环境革命,打造竹材分拣中心、取缔路边竹制品作坊,成为板桥打出“环境组合拳”中的一记“重拳”。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板桥镇结合乡村共富、村集体增收、屋顶光伏、“微改造精提升”等民生诉求和项目,按照“聚集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对三个村的40余家竹制品加工作坊进行撤整归并,统筹区、镇、村三级资金,在桃源村沙塘弄一处三面环山的山坞里,建了四幢标准厂房,打造竹材分拣中心,将撤并后的15家毛竹加工作坊整体搬迁至此,进行集中生产、统一管理,并设立竹材集中堆放点,实行竹材进货、分拣到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据介绍,这个厂区合计面积有4590平方米,厂房屋顶还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板桥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分拣中心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区财政和镇里共计投资800万元,桃源、牌联和界联三个村村集体合计注资400万元,成立杭州三兴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竹材分拣中心的后续运营和管理。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随着村里的竹加工作坊集中搬迁到远离村民的竹材分拣中心,噪声、污染率先“隔断”,村民们不仅可以睡上安稳觉,三个村的村集体收入也因竹材分拣中心的建成启用而增加。徐明良介绍,今年,分拣中心70万元的房租收益和20万元的光伏发电收益,将回馈三个村,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小账大账“盘”出竹乡新篇章

在桃源村干了十多年竹制品加工的王士明是首批入驻竹材分拣中心的企业主,说到脚下的这片新厂区,王士明甚是感慨:“我们之前在自己搭建的小窝棚里干活,四面漏风,冬天手要冻僵的,而且竹屑到处飞,边上的村民也很有意见,经常被投诉。一投诉,就要停工,生产时断时续的。”

王士明介绍,新厂区厂房租金每平方米只要10元,他一口气租了1000平方米,摆了3条流水线,产能比以前明显增加。

王士明算的是自家的“小账”,一旁的新厂区负责人、三兴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明良则算起了“大账”。截至目前,三个村共有20多户竹材初加工企业入驻新厂区,每天竹子加工总量达150吨,比以前翻了一番。生产管理也更精细、环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竹屑还可作为环保燃料销售,总产值增加了一倍多,用工是之前的2倍,还带动三个村100多名村民就业。

板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最近还有一些零散竹加工企业,眼看着新厂区这么好,也纷纷要求入驻,镇里考虑建二期,争取将全镇公路沿线所有竹材加工企业整体搬迁、集中生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叶佳裕 管光前 临安微融圈 俞俊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