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齐秀敏告诉潮新闻记者,今年她带来的建议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相关,“建议将离婚案中抢夺、藏匿孩童的行为列入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事由。”
在日常工作中,齐秀敏接触到的不少离婚案中都存在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情况——婚姻存续期间,一方采取暴力或欺瞒手段抢走孩子并藏匿,营造出“与孩子长期共同生活”的假象,最终影响法院判决,在争取抚养权和夫妻共同财产分配中占得优势。
齐秀敏注意到,当前法律没有惩戒抢夺、藏匿孩子行为的专门规定,婚内分居期间一方抢夺、藏匿孩子,另一方几乎无法救济。《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了发生家庭暴力后对一方当事人的保护,但对父母抢夺、藏匿孩子的行为鲜有规制。《反家庭暴力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也是倾向于对家暴行为的解释,没有提到针对孩子遭受该问题后如何救济。
“强制控制孩子脱离父亲或母亲,让孩子处于惊惧的状态,被迫离开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本质上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表现。”齐秀敏表示,以这种方式取得孩子的抚养权,并不真正符合“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原则,还会给子女和父母另一方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埋下社会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注到。
2023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离异的,任何一方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或者阻碍另一方行使监护权、探望权。对违反规定的,人民法院将对其开展监护职责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
2023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专题发布了一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其中一案里,夫妻离婚后,男方暴力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致其长期无法与母亲相见。之后,男方又在孩子面前殴打前妻,导致孩子产生严重心理创伤。最终,孩子母亲代其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保护其人身安全不受威胁。
对于此案,最高法表示,被抢夺、藏匿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子女也是家庭暴力受害人。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行为不仅侵害了父母另一方对子女依法享有的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而且严重损害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应当坚决预防和制止。
据了解,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而作出的裁定。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给予训诫。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千家万户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安定。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保护好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就是保护好家庭十年、二十年后的希望。”齐秀敏说,将抢夺、藏匿孩子的行为明确列入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事由,如果被申请人违反相关规定,法院既可依法处以经济上的罚款,又可采用司法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可以有效预防和制止抢夺、藏匿孩子行为的发生,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家庭婚姻基础。
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作家蒋胜男、江苏省律师协会会长车捷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曾就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行为发声,呼吁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