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一定是2024年的热点之一。甲辰龙年,浙江的“新春第一会”,聚焦的正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特别是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围绕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浙江正在制定具备引领性、牵动性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人才”关键词,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处,到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再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是解决各类新的“成长的烦恼”不二选择!
创新人才如何强队伍
当今世界,创新成果大爆发,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创新你追我赶,对顶尖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瞄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王立平,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表述印象深刻。他说,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有助于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队伍。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
以制度竞争力换得人才竞争力!这正是浙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目的。“充分信任、大胆放权、建立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是浙江支持人才发展的重要特点。”据王立平代表介绍,浙江近些年出台了多个文件,完善科研人才差异化评价标准,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
有赖于此,2017年底成立的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已先后吸引多位顶尖学者加盟。谈及来浙工作的原因,励建书院士说,因为这里坚持打破一切“帽子”、论文的桎梏,汇聚一流的学者做一流的基础研究。
对高端人才和顶尖团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建立共引、共享、共用机制,有利于实现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王立平代表举例说,一些中小企业、初创公司和个人创新者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技术,能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这支来自民间的科技创新队伍,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样,有着旺盛的创新活力。
2023年,浙江平均每天涌入3400余名大学生,每天引育3位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人才。
技能人才如何补缺口
拼经济,说到底拼的是人才。
在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浙江,技能人才不仅是企业的宝贵资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与制造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因结构性矛盾导致的技能人才缺口依然是一个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说,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2023年底,一则“杭州技师学院买下一架空客A320给学生练手”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几个月后提起这事,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仍激动不已。在他看来,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把飞机放进学校,相当于把车间设在学校,方便学生实战操作。”
在2015年世界技能大赛上勇夺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后,杨金龙代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今年两会,他最关注的仍是职业教育,建议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如今,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浙江职业教育的一大趋势。各职业院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造就契合地区发展、满足市场需要、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这些转变,源自一个大背景——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重视技术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在全市域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台州,就读中职的人数不断增多。
如何吸引更多人争当技能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连续第三年建议,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作为全国首个设立工匠日的城市,杭州通过政策赋能、平台搭建、优化服务等举措,向各路技能人才敞开怀抱。快递小哥、美发师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案例,不仅体现了职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畅通,也提升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技能人才,多多益善!浙江已有“小目标”:力争到2024年底、2027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330万人、150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465万人、550万人以上。
乡村人才如何留下来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义乌李祖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乡村如何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这正是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桐坞村茶农樊生华思考的问题。
作为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茶企选择成本更低的机器制茶,樊生华代表开始担心,手工制茶的手艺没法传承下去了。“手工炒制茶的口感品质,和机制的完全不同。”他介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手工炒茶的村民大多年过五旬。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也是集聚人才的平台载体。“锻造乡村人才队伍,必须聚焦重点产业。”樊生华代表表示,对茶山连绵的桐坞村来说,享誉世界的“西湖龙井”是最响亮的金字招牌,他全力培训和传播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目前已有上千“徒弟”。如今,樊生华代表惊喜地发现,后生们开始回村了!
樊生华代表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全省共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280万人次,乡村人才总量达225.9万,形成衢州月嫂、松阳茶师等50个产值过亿的农民培训促富品牌。
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农创客的作用尤其突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认为:“浙江培育了大批农创客,不仅带来了新的要素、新的产业,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思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帮手。数据显示,全省已有6.2万名农创客扎根农村,带动超百万农民致富增收。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聚焦农民素质提升和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加快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
在浙江,当各类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持续释放,“成长的烦恼”终将迎刃而解。
【专家解读】
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李梦云 韩兴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如果说人才是“候鸟”,那么人才发展环境则是“气候”,谁能利用好“气候”吸引“候鸟”安家筑巢,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劳动观。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应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正确劳动观,通过落实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广大劳动者热情、增强获得感,遵循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成长规律,让每个人的才能展现有舞台、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
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更加注重人岗相适。在引进人才过程中,避免出现人才供需信息对接不畅、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等问题,加快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共建,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搭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创新平台,构建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围绕人才所期所盼打造“生活圈”。相比城市,有的农村对青壮年劳动力、农创客等群体吸引力不强,要依据地方特色在农村建立相关专项人才引进平台,健全城乡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文化学习、心理疏导等政策,加快打造城乡居民幸福共同体,在城乡协同发展中培育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保华——
以立法保障人才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保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法律引领保障作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有助于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创业多年,陈保华代表深知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建议制定人才发展促进法,以立法引领和保障人才发展工作。他说:“从微观上讲,企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以及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带来的创造力;从宏观上讲,人才的数量、素质、结构以及发展速度,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陈保华代表注意到,相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人才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例如高精尖人才数量及影响力不足、产业骨干人才量质相对落后、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才发展平台较少等。陈保华代表呼吁,加快健全完善人才发展相关法律制度机制,促使人才发展有法可依。
陈保华代表认为,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要注重发挥政府牵头抓总职责,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人才发展体系,尽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供给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建议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使用中的主体作用,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健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际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现代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人才发展生态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浙江“新春第一会”同样聚焦人才。一直关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说:“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人才越来越受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方合力,人才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由杨华勇委员担任院长的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正在大力招才引智。成立3年来,研究院已建立集智能机器人、高端机电系统及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半导体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五大研发中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杨华勇委员说,当前他们正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是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就在于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头部企业和大型企业中,研发人才往往缺乏批量生产的经验,而技术人员又缺乏研发经验。因此,中试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加强。”杨华勇委员说,中试是科研成果转换落地的必经阶段,只有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的原理样机,变成一个个规范生产的大国重器。
今年,国家大力度推进中试能力建设,这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遇。杨华勇委员建议,充分发挥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储备以及培养体系的优势,锻造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队伍,同时加大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创建智能制造中国标杆和国际品牌。
【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模具设计师胡东方:
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提升综合国力、壮大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力量的作用凸显。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自举办以来,在集聚青年科技人才、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建议巩固和发展这一平台,进一步提升峰会影响力,推动建立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加强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力争在前沿领域取得更多技术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雷群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对其中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我认为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这不仅能提高人才素质,还能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浙江是数字经济大省,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此去年我们开设数字技术工程师培养,学成之后颁发职业等级证书,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