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天空的一半”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3-08 20:55:49

浙江宣传消息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代表中国女性力量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但鲜有人知,这7个字的诞生和杭州建德一个叫千鹤的小村有着密切联系。

1955年的春天,原来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家做做家务、带带孩子的千鹤妇女们,走向了田间地头。仅用了4天时间,她们就完成了105亩油菜的收割,并在15亩自留地上种下苋菜、南瓜等农作物......她们还参与修筑水库、积焦泥灰,等等。这一事迹被记录下来形成报告、加入书稿,毛主席曾亲自为此写下512字的按语。

从按语影印件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字迹中,有铅笔、毛笔、红笔修改过的痕迹,其中提到,“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天空的一半”是什么?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寻溯60多年前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一起去寻找答案。

1955年的千鹤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水田320亩、旱地302亩、山地200亩。当时,社里的秧苗因肥力问题普遍发黄,有20%已翻根;当年春耕土肥原计划需要26多万斤,后来只备了9万斤……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全社只有男正劳力87个,半劳力28个。与此同时,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却不被允许到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劳动。当地流传着“妇女踩过的田不长庄稼”等怪论,封建礼教观念根深蒂固。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当时的建德县妇联主任胡采薇与村里的妇女同吃同住,挨家挨户上门谈心,鼓励妇女们走出家门。

首先是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为了破除“妇女下田,无米过年”“劳动生产是男人的事”之类的观念,千鹤社除了开会、谈心、讨论外,甚至还开展了男女社员间关于“男女平等”的大辩论。

其次是解决妇女参加劳动面临的具体问题。为解决妇女下地干活和带小孩之间的矛盾,千鹤社还专门成立了托儿组,减少妇女的后顾之忧。这其实就可以看作是现在托儿班的雏形了。

亲历变革的胡采薇,牵头撰写了一份题为《建德县千鹤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调研报告。1955年,毛主席在审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书稿时,为被收录于书中的这篇报告亲笔写下按语,并将标题修改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按语中,毛主席还写道:“浙江建德县的经验,一切合作社都可以采用。”

这份按语,成为新中国妇女解放的重要理论篇章,相关论述被选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自此,建德千鹤成为“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

走向田间地头的千鹤妇女,喊出了“劈山拦河溪改田”的口号。“花木兰队”“刘胡兰排”“妇女先锋队”等劳动组织的鲜红旗帜渐渐地在建德县内扬起。

论劳动,在社里组织的“大田撒肥”“双轮双铧犁”等农活比赛中,妇女们在苏莲珠的带领下,通过苦练和巧干,多次赢得比赛,可见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勤快劲与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妇女参加生产,抢了男子汉的工分”这样的说法,逐渐变成“男女齐上阵,泥土变黄金”等口号,并广为流传。

劳动之外,千鹤妇女还抓紧学习文化和生产技术。如胡梅莲因为没有被编入学习技术组,主动提出“四问四比”。她说:“比劳动,我哪一样生活不去做?比觉悟,我哪一次会不去参加?比政治条件,我是青年团员,说我有孩子,我已把孩子送托儿所,为什么不叫我学技术?”

双手残疾的傅爱娥,为了学写字,学起古人,用绳子把笔杆绑在手臂上练习。傅爱娥的事迹传遍四邻八乡,《浙江日报》曾在头版头条发表《身残志不残》一文报道她的事迹。1966年,傅爱娥被评为“全国劳动积极分子”,同年还被推荐进京参加国庆观礼。

此外,千鹤妇女还积极响应“大办民兵师”号召,组建了杭州市唯一的女子民兵连,这也是当时浙江省仅有的两支女子民兵连之一。

淳朴勤劳、敢想敢干、不怕苦、不服输的千鹤妇女凭着一股特有的韧劲儿,阐释了什么是“妇女能顶半边天”。

今天,毛主席的512字按语复印件,作为千鹤妇女精神的载体,静静地展陈在橱窗里,映照着千鹤妇女不平凡的曾经。

“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发展成“自强奋斗撑起半边天,创新创业敢为天下先,忠诚奉献共圆家国梦”的“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如今的千鹤村里,千鹤嫂巾帼志愿服务队、千鹤嫂创业街、千鹤嫂直播间、千鹤嫂创业联盟……处处可见“她力量”。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透过它,我们还能感受到许多。

比如社会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里,妇女的主要社会职能是围绕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时候妇女缺少实现人生梦想的通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地位日渐提升,权益保障日益完善。有了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她们紧紧把握住了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改变了原有那些古板的角色定位。

比如女性力量的凸显。“半边天”精神激励着中国女性不断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从乡村到都市,从太空到深海,女性力量不断书写出新的故事。“燃灯校长”张桂梅、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人民英雄”陈薇、“太空教师”王亚平、“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她们的名字熠熠生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2%。在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45.8%,人数近4000万。

也要看到,中国女性事业发展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现实中,妇女也确实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挑战。如何让妇女不被生活重负和新旧偏见所束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现才华,仍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话题。

“妇女”二字,朴实无华,却力重千钧。乘风破浪的“她力量”,在中国女性身上从未远去。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她是人民,她是创造者,她是女性,是这个人类世代的二分之一片天空。”

【档案资料】

1955年,“千鹤妇女精神”这一案例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整理编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毛主席将标题改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并题写按语。毛泽东同志的按语原件现存放于中央档案馆,影印件存放在建德市档案馆、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等地。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杭轩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