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内景
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杭州是座怎样的城市?
她是英雄风范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江南古都,在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壮丽篇章中,孕育红色火种,留下了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衙前农民运动、抗日战争受降等刻骨铭心的印记。
她是在追忆中展望未来的奋斗之城,拥有100余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了红色线路、教育专列等“身边没有围墙的”国防教育阵地,代代播撒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她还是退役军人安置大市,连续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崇军拥军观念蔚然成风,全民国防氛围日益浓厚。
钱塘潮涌赋予了浙江人继往开来的勇气和力量,也造就了理想和信仰同在的杭州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还是全民国防教育月,在纪念历史胜利的重要时刻,我们走进红色旗帜飘扬的地方,将鲜花与掌声献给革命先驱、献给强国事业的贡献者,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你们”!革命精神将代代相传,共同筑起新时代的钢铁长城。
“受降”之忆刻骨铭心
革命精神永志不忘
“下一站,受降!”杭州地铁6号线往桂花西路方向,一路坐到富阳客运中心的前一站,你会听到一个极富冲击力的站名——“受降站”。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它的背后有着一个让杭州人难以忘怀的事件——79年前,侵浙日军投降仪式在富阳受降村举行。
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富阳区史志办的资料中管窥一角。“受降村”原本是富阳县长新乡大树下村和中秋村底下,一个叫宋殿的自然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接受过日本军投降的长新乡也曾更名为“受降镇”,后因和高桥镇进行合并,成了现在的银湖街道。但“受降村”的名字几经变迁,仍然保留了下来,成了全国唯一以“受降”命名的地方。
“为了保留这个名字,我们选择把原来的大树下和中秋两村合并,改为了受降村。”在受降村村委会主任陈小潮看来,杭州人尤其是附近的老居民,都对这段历史有着很深的执念。这种执念来自于抗日战争中日军曾对这片土地实施的侵略和暴行,人们不愿忘记过去,更来自于杭州人、浙江人铁骨铮铮的抗争精神,希望以这种方式纪念赢得的伟大胜利。
如今在距离地铁“受降站”约800米的地方,就能看到受降仪式旧址。再沿东南方向走500米,山坳中还有千人坑遗址,是当年日寇杀害我同胞的刑场和抛尸地。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仅宋殿村就有370余名村民惨死于此,留下了日军侵略中国、侵略浙江罪行的铁证。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的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浙江是其中之一。同年9月4日,日军第133师团师团长野地嘉平,派师团参谋长及随员向第三战区指挥官及浙江省政府有关人员接洽投降。而当时的富阳县长新乡宋殿村,被指定作为侵驻浙江地区日军投降的唯一地点。
时至今日,当年的“受降厅”已扩建成了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馆内分地上和地下两个展厅,陈列展出了近200幅历史照片以及当年受降仪式现场的部分实物,重现了“侵略暴行”“不屈抗战”“接受投降”“审判战犯”“胜利欢庆”等重要历史场景。
勿忘历史,警钟长鸣。陈小潮告诉记者,纪念馆的讲解员队伍中,有已坚持8年的受降村党员志愿者,还有来自周边学校的“小小讲解员”。每年这里都有大批青年组团来访,富阳境内的学校,更把此地作为每年必访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代代传承红色基因。甚至,这里还有一所小学以“受降”为名……
原来,“杭州不只有‘留下’的浪漫,更有‘受降’的刻骨铭心。”“记得第一次去银湖,被这个地名震撼到了!”在不久前“杭州发布”“韵味杭州”发布的视频《杭州地铁站以“受降”为名》评论区,有网友如此留言,引发了杭州人的强烈共鸣。
历史的回音,就这样如潮水涌来,凝结成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它在孩童心中播撒下爱国的种子,更坚定了一代又一代杭州人自立自强、抵御外侮的信念与决心。
“红色+”胜迹串珠成链
唤起代代“守桥人”的家国情
硝烟散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迈入了和平时代。可是,和平不意味着没有挑战与牺牲。脚步轻轻,风景秀丽的六和塔景区之江路2号,是一片安静的土地。这里坐落着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前身为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自1968年开馆以来,接待过一千余万名观众。
顺着月轮山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白色塑像。塑像的主人叫蔡永祥,他怀抱着大圆木和配枪,呈现匍匐向前的姿态,目光如炬望向不远处的钱塘江大桥——那是1966年,18岁的他用生命保卫过的地方。对这段感人事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杭州人都不陌生。
“我是从小学课本知道他的,一直想来,退休之后终于成行。一早从杭州解放纪念碑过来,找到了这里。”紧踩着开馆的节奏,徐阿姨成了当日的第一位访客。当年,她的弟弟妹妹还在上小学时,学校曾组织他们参观这里,“今天我自己来补上这一课。”
这一课,按照纪念馆的展陈内容,涵盖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西湖会议等发生在杭州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邹子侃、李成虎、孙晓梅等2500余名英烈救亡图存的爱国事迹。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抗美援朝战争等捍卫和平行动中,涌现出的大量杭州英雄的事迹。
跟随着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在尾厅找到了一本留言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寄语。最多的是来自杭州各学校的“向英雄致敬”,最远的有马来西亚国际友人的“时代需要英雄烈士,中国大步迈进”的留言。
近年来,作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纪念馆做了不少关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尝试,放大全民国防教育的“红色+”效应。比如,连续三年,承接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团市委、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声音里的红色档案”系列活动,从杭州各大中小学报名的2500多名学生中,选拔“金牌志愿讲解员”,讲述发生在杭州、根植于杭州的党史故事与英烈故事,并录制生成音频,以二维码的形式永久留存馆内,丰富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同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馆内策划推出了“跨越时空·对话英烈”、重走英雄成长之路、红色亲子研学营等纪念活动,邀请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及其家属一起参加,唤起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国防意识。“孩子们在活动中理解了国防事业的重要性,对家人‘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表示了认同,这让我们觉得自己这份工作很有价值。”纪念馆馆长骆敏说。
杭州是旅游城市,却也是英雄之城,在秀美的西湖边citywalk时,人们常常忽视了这里的红色胜迹串珠成链、俯拾皆是。身处西湖景区的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便是一处。于是依托各大景点开展景区里的国防教育,自然成为杭州市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的一大特色。
运用地理优势,近年来纪念馆组织过多场“走出去”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在每年的杭州解放日,组织开展“从解放到复兴”红色毅行活动,邀请学校师生、驻杭官兵、警察、医生等社会各界代表,从纪念馆出发,齐聚杭州解放纪念碑,回顾杭州解放故事与英烈事迹,重温入队、入团、入党誓词,沿着复兴路阔步前行、高唱红歌,共同度过杭州人自己的纪念日。
“从起点到终点,从解放到复兴,不变的是杭州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是我们不会忘记英雄护佑钱江儿女的家国情怀。正如纪念馆墙上四个沉甸甸的题字‘英佑钱塘’,一代一代我们也都是那个‘守桥人’。”骆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