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杭州钱塘江,薄雾微白,之江大桥,车流不息。
“欢迎来杭州”“好久不见”……杭州白金汉爵大酒店三楼会议厅,“老宁波”们大老远就挥手致意,热情寒暄,一声声问候,几多亲切。
偌大的会厅,宁波话浓度,有点高。
当天下午,第二届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暨杭甬“双城记”发展恳谈会举行,来自长三角及西安、义乌、温州、台州、蚌埠等地的宁波经促会、宁波商会和企业家、专家学者、帮宁波人士等代表,聚在了钱塘江畔。
现场看到,很多老领导、现任领导来了,宇树科技等企业来了,院士专家也如约赴会。
恳谈主题,就一个:深化区域合作,谱写杭甬新篇。
这是第二场了。
上一次是去年7月,地点是上海虹桥,会前的场景、讨论热度和这天如出一辙,高度相似。
只不过,这一次主题变了,东道主也换成了杭州市宁波经促会、杭州市宁波商会。
明后年,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恳谈会还有第三场、第四场,城市将在南京、合肥……总之要一直办下去。
“希望把恳谈会持续办成政府认可、企业欢迎、社会各界满意的标志性品牌,为宁波高质量发展,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宁波经促会有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双城记”
在区县市和都市圈两个层面开展协同合作
“原来是‘小宁波’,现在变成‘老宁波’了。家就住在老江东。”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周国辉走上发言席,一番开场白,倍感亲切。
周国辉曾任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台州市委副书记、舟山市长、浙江省科技厅厅长等职,对浙江,对杭州和宁波十分熟悉。
“杭州和宁波,犹如一颗心脏的左右心房,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周国辉认为,如何既发挥各自优势,又不断协同发力,不仅对各自更好发展,而且对浙江“两个先行”和长三角高水平一体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建议,宁波要进一步发挥制造业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强港口经济的创新和杭甬协同创新,进一步发挥宁波乡贤独特资源作用。
“要把资源进一步集中在‘投资于人’的地方,这是最能动、最有效力的投资行为。”他建议,探索更好提供促进资源要素充分流动的政策和体制机制,推进杭甬绍一体化发展,助力全省域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
唱好“双城记”,至关重要。
去年,杭州GDP达2.18万亿元,宁波GDP超过1.81万亿元,杭甬两地的GDP合计接近4万亿元,是中国第4对超过4万亿“双城”。
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冯仁强表示,杭州、宁波在数字经济与硬核智造、科创研发与产业落地等领域的合作实践,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协同模式。从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到跨区域创新平台共建,从资源共享到市场互通,杭甬两地正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地域壁垒,为长三角城市间合作树立典范。
下一步,“要继续以一体化思维谋划发展,让‘双城’优势叠加成为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强大支撑。”冯仁强说。
一位省厅领导认为,杭甬唱好“双城记”,除了市级层面的合作外,还可以在两个层面深化合作:一个是向内,在区县市层面一对一合作;一个是向外,在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层面融合发展。
他还建议,要发挥各自独特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比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是宁波人,他是典型的创新人才,公司的科技创新在杭州,但其不少零部件配套就在宁波。”
区域合作和杭甬协同,当天成果不少。
恳谈会上,杭州市宁波商会、浙江大学、余姚中学联合共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正式揭牌;进博会-长三角全球资源协同发展战略合作项目签约。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
近期,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高度关注。
为什么是杭州?这个答案,无数人都在找。
“有人说创新是不能被计划的,就是偶然因素。我不这么看。”周国辉说,“我认为,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
杭州的科技创新,周国辉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和观察者,近期他也写了一系列文章,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科创生态。
“我感受到,二十多年来,‘八八战略’和科教兴省、数字浙江的部署在浙江历任领导任上得到坚持、践行和发展,长期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政策发挥了重大的引领作用;我感受到,浙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一以贯之发挥了导向作用;我感受到,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创业、大学生创业和互联网创业创新,形成了创新创业大军;我感受到,国有和民间的创投资本争当创新天使,发挥了很好“陪跑员”作用;我还感受到,二十年前的机关效能革命和以后持续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浙江干部角色和办事风格。”周国辉说。
王建宇院士
“一部手机,就包含了9个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带来“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半导体成像器件、锂电池、巨磁电阻效应、石墨烯、集成电路、高分子、导电聚合物、蓝色发光二极管,正是这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创新,成就了今天的智能手机。
然而,科技创新,绝非易事。
他认为,一直以来,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转化周期长、投入大,转化价值低,欠缺真正的天使投资等原因,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象牙塔”现象。
科研成果转化难题,怎么解?
营造创新文化,带动老师创业;启动一总部多基地建设,打造转化平台;建设概念验证中心,解决“最前一公里”……针对这一痛点,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不断探索创新人才选拔、科技评价、科研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王建宇说,目前,研究院共孵化引育科技型企业36家,共达成初步意向融资1.86亿元,总估值近20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产值达到10亿元;储备可转化项目46个;专利转让合同金额1.3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