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11月26日,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音乐家对话分论坛在杭州举行。中外音乐家们围绕“古代音乐艺术与人类文明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与艺术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主题对话。
会场上,一首《梁祝》吸引了在场嘉宾的目光。这是由浙江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手与浙江大学研发的机器人乐队携手创作,“钢琴老师”熟练的指法,让在场的嘉宾们充满了好奇心。
“难以置信,这是来自机器人的创作!”安东尼奥·波帕姆·巴尔迪是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一直以来,他关注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思考如何将传统与新领域相结合。他认为,音乐创作正随着人工智能发生变化,Ai已经成为音乐创作者的工具。
论坛现场,中外音乐家们达成共识:“积极拥抱AI,但也坚持独立创新。”他们也发出倡议:“诚邀每一位音乐爱好者、创作者和探索者,加入这场音乐革命,共同见证并塑造音乐的未来。”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理念。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表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音乐无国界,通过“良渚论坛”这一平台,可以推动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对话交流、共融共赏,促进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变为实际行动。
“走进良渚文化遗址公园,我们看到了原始的文字、玉器,还了解了非常关键的稻作文明以及水利系统。我作为一个学声乐的,但是一不小心学了考古。正因如此,我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音乐人如何认识良渚文化,如何寻找我们的共同精神。”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李幼平在参观完良渚遗址公园后深有感触地说。
相比在良渚看到的打制石器,李幼平更惊叹的是磨制石器。一般来说,只有进入到由打制到粗磨到细磨,才能出现固定音高:440赫兹!“这一个孔可不是一年的事,也不是十年的事,至少是万年的演进才有可能掌握在石器上开孔的技术。正是这种开孔技术,使它的音高、音质、音色能够承载音乐的需求。我在良渚看到这种开孔已经非常成熟。”
“音乐从声到音,从音到乐,它既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视角与路径,也是历史给我们音乐人所赋予的或者提出的责任与挑战。”李幼平引用了麦家在文学论坛上曾说过的话:“伟大的音乐五千年前已经开始,我们的任务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