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历时三天,第二届“良渚论坛”圆满落幕。
这场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在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中外嘉宾的见证与参与下,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研究,探讨实践路径,谋划合作方向,再次闪耀出平等、互鉴、包容的文明之光。
可听、可看、可感
文明的独特魅力赢得世界青睐
在这场文明的盛宴中,独具魅力的中华文明以其“可听、可看、可感”的多维形态,再次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它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心灵相通。在“良渚回响专题音乐会”上,10部融合了中华文化底蕴与江南美学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将古老的乐器埙、编钟与现代元素钢琴、人声巧妙结合,让在场的每一位嘉宾和观众都能感受到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我一直很喜欢中国弦乐,在听完之后想更多了解中国乐器的创作,把它融进自己的教学课件中。”演出结束后,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音乐教育家吉列尔莫·威廉·雷赫尔曼第一时间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
当古典音乐遇上现代科技,又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中外音乐家对话”论坛期间,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家和机器人钢琴家、扬琴家一起,奏响家喻户晓的中华古典音乐。在良渚听《梁祝》,是本届论坛为中外嘉宾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这场跨越时空的合奏,展现的正是中华文明在科技创新中的传承与发展。
杭州,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本届“良渚论坛”上展现了“风雅处处是平常”的宋代生活方式。从江南园林小景到径山点茶人在宋画前的击拂飞雪,每一处细节都引得中外嘉宾驻足欣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的开馆,更是将宋代艺术的辉煌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宋代绘画首次汇聚一堂。
来良渚,怎能不去5000年前的土地上看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成为了论坛期间来宾的“打卡点”。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考古学家、音乐家亲身感受到了5000年历史的厚重。法国作家爱德华多·贝蒂站在莫角山遗址上,感慨万千:“和5000年前的人们吹过同一阵风,感受同样的温度,就是我此行的意义。”
良渚博物院内的玉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让5000年前的文明变得触手可及。在良渚国际研学中心,音乐家们通过“磨玉”体验,沉浸式“触摸”了良渚文化。瑞士西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教育主管泽维尔·布维耶表示,打磨玉器的过程让他想起了在中国学习传统乐器三弦、丝竹的经历。这种亲身体验,让中华文明的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届“良渚论坛”不仅是一场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更是一次中华文明魅力的全面展示。从古典音乐到现代科技,从良渚古国到宋韵文化,每一个环节都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