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来余杭,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良渚文明让我感到震撼,我会把在这里看到的东西和家人、朋友分享。”瑞士西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教育主管、音乐家泽维尔·布维耶首次来到余杭参与第二届“良渚论坛”,表达了自己对余杭和良渚文明的印象。
11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作为良渚文明的发祥地,余杭借“良渚论坛”喜迎天下客,因论坛受益匪浅。
如果说最早良渚文明吸引的主要是考古学家,那么现在通过“良渚论坛”,还吸引来了世界各地的作家、音乐家、游客和创业者等,其实质是吸引来了更多国际的声音、聪明的大脑和年轻的活力。因此,余杭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良渚文明“金名片”不断被擦亮,文化能级不断跃升,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涌现……这些都离不开“良渚论坛”。
世界级“金名片”越擦越亮
“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是余杭的一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在两届“良渚论坛”不断提升良渚文明国际化水平的背景加持下,“世界级”这个定语愈加闪耀。
第二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邀请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嘉宾们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领域,开展了交流对话。
“良渚论坛”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早已成为了与会人员的共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曾表示,经济看博鳌论坛,文化看“良渚论坛”。巴西作家罗杰·米勒受邀参与本届“良渚论坛”,他说:“文化交流平台在国际上十分重要,我很喜欢中国文化遗产。之后我将会创作一些和良渚相关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良渚。”
在第二届“良渚论坛”的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分论坛上,良渚国际考古中心正式揭牌,对良渚做好“东道主”、培养本土考古人才、喜迎天下考古学家更多介入良渚和浙江的考古工作、助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现场还举行了中日联合考古系列研究成果出版签约仪式,包括《中国江南的考古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探求》《从动物、植物、矿物中探寻古代中国》。
东京大学教授米田穰自2022年开始担任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致力于分析古代陶器与动物骨骼,他在良渚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良渚遗址出土的稻米、动物骨骼和黏土等。米田穰说:“中日考古合作持续开展,成果很多。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更多外国考古专家一同到良渚参与研究,我很期待多元思考给我带来的学术灵感。”
论坛期间,还有一些外国面孔为良渚代言,法国人老路就是其中之一。最近老路有了一个新身份,他称之为余杭播报员。老路的家就安在余杭的良渚文化村,在对外介绍良渚的视频里,他现身说法:“我每年都会来好几次良渚古城遗址,季节不同,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推荐大家每年多来几趟。”
文化能级不断跃升
如今,谈起余杭,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会提到良渚文明,提到余杭丰富的文化配套设施。
两届“良渚论坛”都安排嘉宾们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给嘉宾们留下了良渚有“颜值”,更有“猛料”的好印象。西班牙利塞欧音乐学院教授何塞普·奥里奥尔·萨尼亚在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时候,惊讶于良渚古人的生活,他说:“很难想象五千多年前的人类生活,这次宝贵的‘良渚论坛’机会让我实地看到了他们生活的痕迹,我觉得良渚文明很了不起。”
因为良渚,余杭自带的文化能级已经不低,而“良渚论坛”又给余杭带来了一次文化能级上的跃升,实现了从“杭州良渚日”到“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跨越。论坛期间,新的高质量文化资源落地余杭,给余杭文化能级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在论坛开幕当日,现场宣布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在余杭区正式开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首展“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吸引了嘉宾和游客前来。这是继杭州国家版本馆后,又一落户余杭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地标。馆内丰富的绘画藏品不仅可以让学者开展考证研究,也可以让游客领略传统绘画的风采。
家住瓶窑镇的居民李月看到家门口的典藏馆,十分喜悦,她说:“这下子,家门口都是博物馆了,周末能带孩子去参观良渚博物院或者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能去版本馆,现在还可以来典藏馆参观,文化体验实在太丰富了。”
从良渚博物院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再到杭州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余杭已经构建起了一个涵盖历史、艺术、科技等多元领域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
除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之外,本届论坛期间,“新面孔”不胜枚举: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展首次在“良渚论坛”上开展;“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首批成果亮相余杭;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在余杭揭牌……
区域发展迎来全新机遇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市余杭举行。同年12月14日,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推进大会在余杭召开,发布首期“十大工程”和“文化+”产业政策20条,标志着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迎来实质性进展。
“良渚论坛”是展示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两者相辅相成。将近一年时间过去了,良渚文化大走廊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今年7月,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工程”之一的良渚5000+艺创园正式对外运行。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创意集市、艺术展览、特色演出等列次其中,集成了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成为了游客打卡、周围群众遛娃休闲的好去处。截至今年11月底,良渚5000+艺创园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3万人次。还有今年10月17日,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正式和公众见面,莫角听风、良博映玉、瑶山望日、石坞微澜……这些良渚元素满满的风物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依托于良渚文明,余杭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增添了新业态的想象空间。在本届“良渚论坛”中外音乐家对话分论坛上,浙江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手与浙江大学研发的机器人乐队合奏一曲《梁祝》,吸引了嘉宾们的目光。被问及关于AI和机器人制作音乐的问题时,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产业系教授鲍比·博格说:“余杭的科技发展很好,将来可以不断探索AI和机器人在音乐方面的应用。人类和人工智能合作,可以创作出更多美妙的音乐。”
“良渚论坛”给余杭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同样垂青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有创业热情的人。
距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不远的瓶窑镇奇鹤村,村内有良渚水利工程遗址,属于良渚遗址保护区。“95后”奇鹤村村民韩陈峰在村里开了一家网红咖啡店,不仅给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夏日纳凉聊天的好去处,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你觉得良渚论坛和你有关系吗?”
韩陈峰最初的答案是“没有”。在“良渚论坛”期间,慕名前来的游客,让他感受到“良渚论坛”和他有关。他说:“这么高规格的论坛就开在家门口,我感到很荣幸,相信良渚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定会有更多人来我们村里看水坝遗址,光顾我的咖啡店。”
同样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附近,“新杭州人”高翔开了一家手工艺工作室,他用良渚黑陶制作手工艺品。“我是被良渚的黑陶文化吸引来的。”高翔说,“一个小小的良渚黑陶杯子成品率并不高,售价几百元,购买的人很多,其中也有外国人。‘良渚论坛’的影响力很大,知道良渚文明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了。”
“良渚论坛”不断擦亮余杭世界级文化“金名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因良渚文明而骄傲,也因良渚文明走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