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金句频出
发布时间:2024-11-28 06:30:00

文学,在那些或犀利或优美的篇章中,它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倾诉微小而真实的生活细节;它讲述复杂的人性与时代的现象,也激发读者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思考。千百年来,文学的力量如涓涓细流,细腻丰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思维。

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上,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就“文学的创造力”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思想的火花持续迸发,作家学者们激烈讨论,分享各自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洞见,现场亦留下不少引人深思的金句。

有作家说“文学是虚弱的也是强大的”,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依然相信文学的力量。

以微小的事物,书写生命气象。 ——儿童文学作家汤汤

一颗牙齿、一只蜉蝣、一只鸡、一只鸭……这些微小的事物是平凡生活中的剪影,隐隐闪烁着世界的全貌。儿童文学作家汤汤说:“微小事物的喜怒哀乐,就是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微小事物的困境,就是这个世界的困境;微小事物的突围,就是这个世界的突围。”  

“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将兴衰荣辱隐匿于家常细节间,珍馐美馔里的繁华落寞、亭台楼阁中的喜乐悲戚于细微之处见真章。莫泊桑的《项链》中,那条闪耀的假项链是欲望的象征,是讽刺的利刃。孤苦无依的祥林嫂竹篮里的破碗,更是时代的注脚。

这些微小的事物平凡、常见,却无处不在。当我们用文学的眼睛凝视它们,将它们作为种子创造故事,它们便如同春雨后的草芽,焕发出能量。于是,一粒沙子,聚成了塔;一缕清风,汇成了生命的浩瀚之气。  

我们在地球的东面或西面,我们相互间照亮,也互相照护对方的梦想。——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原主席张明舟

在论坛演讲中,斯洛文尼亚作家彼德·斯韦迪纳深情地提到他的女儿。他说,地球的另一端,女儿正安然入梦。无论时空如何分隔,文学总能跨越一切,用它的温柔照料孩子们的灵魂。  

文字没有时差,它总会在某一刻悄然抚慰你。就像马来西亚的一位作家所说,她笔下的吉陵街女孩,也许会与另一位作家笔下的吉陵街人物不期而遇。文学的火花在不同时空中交织着,把遥远的感动紧紧连接在一起。  

我们会被保尔·柯察金的顽强意志照亮,那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如一束光刺破黑暗,让迷茫的心找到方向;我们会被简·爱坚守自我的勇气感动,那句“我们都是平等的”如同时代的呐喊,回荡在每个渴望平等的灵魂深处;我们会被《小王子》中狐狸的告白温暖,“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让人在忙碌日常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珍贵的事物。 

是的,文学以细腻的情感和不朽的价值,让读者在一次次“心灵之旅”中,找到力量。

山海的距离用文学来丈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

相隔甚远的地理环境、难以回溯的历史长河、截然不同的语言、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时间空间在人和人之间划了一道又一道沟,但文学建起一座又一座桥,带我们穿越“平行宇宙”,找到映照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源。

文学,跨越山海与古今。读《我的阿勒泰》,瞬移至广袤草原,看雪山巍峨壮观,像牛羊一样肆意奔驰,被城市挤压后,去大自然做一次深呼吸;品《红楼梦》,置身繁华与腐朽,与宝黛同悲共喜,感知爱情的真挚。

文学,跨越语言和文化。翻看《战争与和平》,五百多个鲜活的人物如一条条溪流汇聚出一条历史的大河,滚滚向前。尽管文化背景不同,“翻译后的托尔斯泰依然是托尔斯泰,尽管语言发生了转化,但四大家族还在,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个辽阔宏大的俄罗斯故事。”曹文轩这样说道。

文学本无国界,它以真情动人心。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同一时期问世,主人翁都无助地面对世界的无情与冷漠。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堪称中国版《百年孤独》,那些普通人是无数个“我”,织出交流的无奈与无尽的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面临许多共性问题,比如焦虑、无助、信任感缺失……文学始终尝试着观察记录,修复和创造美。

满满当当的书架,是生活的底气。——美国作家索尔·贝娄

你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许多书兴冲冲地买回家却连塑封也没拆。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觉得,书买得多但读得慢,光是摆在架子上,就是一种“生活底气”。

书籍带来视野。每本书都是通往不同人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的窗口,那些字句把浪漫与苦难、自由与礼教,把与你截然不同的人生细细密密地织进生命中。正是这些东西,带给我们另一种视野,使我们得以跨越时空。

书籍带来心志。阅读小说,我们体验人生起伏;阅读哲学,我们探索思想深度;阅读历史,我们理解时代变迁……因此,我们谦卑、坚韧、勇敢,书籍成了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强后盾。

书籍带来平静。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感到焦虑、浮躁、不安,但书让我们找到一片宁静之地。在这里,我们可以隔绝外界的纷扰,与内心深处的那个“我”对话。这种平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从容自洽的态度去拥抱生活。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文学是通往无垠世界和深邃思考的钥匙。它们的存在,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份坚定的陪伴。

与其说是互鉴,倒不如说是相互照亮。——浙江作家哲贵

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的现场,浙江作家哲贵举了鲁迅和萧红的例子,他说:“作家与作家的关系,或是作品与作品的关系,与其说是‘互鉴’,倒不如说是‘照亮’……一个作家只有远离另外一名作家的光芒,才能发出自己的光芒。”

这种光芒从何而来?

低头记录生活,建构文学的地域特色。在鲁迅的笔下,我们看到一个细节满满的绍兴;在余华的书里,我们吹拂到海盐的咸风。他们对某一地域的熟悉度,影响着我们的阅读体验。

“我很喜欢俄罗斯文学,因为他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作家朱山坡表示,这种喜欢难以深入骨髓,反而是翻开东南亚作家的小说,相同的南方气息令其颇感亲切。

生活的细节塑造出文学的血脉,让作品涵养出独特的气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同的国家与地域,每个人的认知存在辽阔边疆。那么,如何突破边疆去创作呢?

科幻作家夏笳分享了在创作中处理“自我”与“他者”的经验。作为女性创作时,她笔下的角色不光是女性,也有男性,甚至有机器人、外星人。这需要她从女性的身份出发,探索更多元的可能性。

面对陌生的疆域,作家需要不断地学习,深入文化肌理,以增添作品的真实感。除了语言和文明的差异,许多无形的“认知疆域”也在这种交流中被跨越,孕育出新的文学动力。

来源:余杭时报   作者:记者 濮玉慧 徐媛 通讯员 王琦然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