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余杭区作家协会主席张海龙:良渚是一册5000页的大书,正等待更多人书写5000+1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28 06:30:00

人物名片

张海龙,作家、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余杭区作家协会主席。《良渚的诗》主编、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总导演,曾为“印象西湖”担任撰稿,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纪录片《绽放》及亚残运会“三江两岸”火炬传递总撰稿等。

在余杭,有一位为良渚写诗的作家,曾邀请众多诗人将良渚的古今汇聚成一本《良渚的诗》,成为许多人的案头读物。前日,记者对话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与会作家、《良渚的诗》主编张海龙,看看在他眼中的良渚文明是如何与世界交流互鉴的。

记者:作为一名浙江作家,在家门口参与“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您有何感想?

张海龙:我其实是西北人,来良渚已经有20年了,算是“新良渚人”。本届“良渚论坛”专门设立了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探讨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在我看来,互鉴就是“照镜子”,在“照镜子”的过程中去发现“良渚”这两个字的意义。良,就是美好,是生活的理想;渚,就是家园,是理想的生活。通过“良渚论坛”向世界传达良渚的这一信息,也是在传达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心愿。

记者:对作家来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级文学母题?

张海龙:1921年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192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起步之时,这两个时间距离之近,很有深意。考古是挖掘大地,想从大地深处发现文明的起点;文学是挖掘内心,想从人的内心深处发现真善美的起点。所以,不管从哪个意义上来说,良渚都应该是一个原点,一个起始之处。

记者:您认为五千年良渚文明将和世界文学产生怎样的链接?

张海龙: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谁在五千年前写下了第一行诗?当年施昕更回到故乡,在干涸的池塘底部发现了几块黑陶片,由此叩开了五千年文明的大门,那黑陶片是不是就是一种书写?再比如良渚博物院珍藏的一只黑陶罐上有一组刻画符号,经解读是良渚先民用网捕猎老虎的经历,这种书写是出于什么心理?

就像这些符号一样,写作是一种冲动,是记录,是感恩,这就是文学的初衷。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都离不开“寻根”二字,我们在良渚寻根,而这种初衷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记者:了解到您的工作室就在良渚文化村,并在余杭工作生活多年,您有哪些创作是和良渚相关的?作为余杭区作协主席,今后打算如何讲好良渚故事?

张海龙:相关创作最重要的一项是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之前,我邀请了一批诗人专门来良渚采风,共同创作了一批诗歌,汇编成《良渚的诗》,其中包括我们创作的现代诗,也囊括整理的与良渚相关的古诗,还翻译了30首英文诗。这本诗集很受欢迎,良渚“村民”都会把它当作案头之书。

其实,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也是外地人,今天,依旧有很多外地人源源不断地来到这片土地,那么五千年之后,我们也会成为良渚先民。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传递中演进的,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肩负着为良渚发声的使命。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创作了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想通过话剧的形式,展现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的生平,再来演绎良渚的故事。

后续,我想为良渚写一首长诗,同时将这部话剧以书籍的形式刊印成册,让它更加广泛地流传。我一直认为,良渚是一册5000页的大书,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都叫5000+1,希望通过这些创作以及未来越来越多的创作,能让这本大书持续产生影响,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学母题。

来源:余杭时报   作者:记者 杨阳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