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夏笳,本名王瑶,科幻作家兼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热爱幻想类小说创作,其作品曾八次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四次入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迄今已出版《九州·逆旅》《关妖精的瓶子》等作品,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
神秘而灿烂的古老文明,是滋养科幻文学作品不断生长的土壤。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渐提升。在“中外作家对话”分论坛上,中国科幻作家夏笳作为主持人出席“科幻文学与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对话。昨日,她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良渚文化是她感兴趣的科幻写作课题之一。
记者:在“科幻文学与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对话中,您在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夏笳:一方面,中国作家的作品并不规定只能写以中国人为主角、发生在中国的科幻,小说里也可以或应该出现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场景,关心当地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的作家也讲到了关于语言的问题。很多时候在写作中,我们好像默认语言是“透明”的,但语言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建构。今天我们想去谈论人物未来的时候,其实要不断地回到语言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人文学会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用心去探索。
记者:未来,您会考虑将良渚文化引入科幻小说创作当中吗?
夏笳:我之前写的一篇小说就是以杭州为背景的,故事发生在灵隐寺。对于良渚文化,我还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作为科幻作家,应该是非常兼容并包的,任何课题都有可能成为我感兴趣的题目,当然,我对良渚文化也很感兴趣。
记者: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品“出海”,深受海外读者的欢迎。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夏笳:中国科幻作品被海外读者关注,这与我国经济政治地位、文化影响力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从科幻写作层面来说,今天在参加国际化的科幻交流活动上,我们会说科幻的“黄金时代”曾经是在美国,但如今的美国科幻不能提供很多新鲜的东西。这时,大众的目光就投向了其他国家,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像刘慈欣、刘宇昆等优秀作家和译者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当今,科幻文学的文明交流互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夏笳:如今,全球华裔的科幻作品在国际社会收获了非常多的奖项和关注。“华文文学”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可。
我们在谈论中国科幻作品的时候,要关注在海外生活的华裔作家,无论是用中文还是当地语言去写作,如何和中国本土作家之间形成交流,可以通过特定的论坛、学术会议促进交流。
记者:您认为,当代科幻作家承担着怎样的历史和时代使命?
夏笳: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承担着历史的某种使命,在某些特定时刻,那个使命就会向你“揭示”,那种认知可以赐予你某种重要的意义感,让你所做的事和过去、未来的很多人之间产生关联。
在这个意义上,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包括作为学者参与图书的选编、翻译和国际交流工作,都是以这种方式承担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