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米田穰,东京大学教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面有深入研究,主要通过对古代人类和动物骨骼、牙齿等遗存中同位素的分析,获取关于古代人类饮食结构、迁徙活动、生存环境等信息。
考古学是解读历史的语言,能跨越时间的界限,让今人与古人产生连接。昨日,在“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中,东京大学教授米田穰作主旨演讲。此前,他曾去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进行过研究。昨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良渚古城遗址中发掘出很多动物遗存,作为动物骨骼专家,您对遗址中的哪些动物比较感兴趣?
米田穰:良渚古城遗址中出土了一些野猪骨骼,但是野猪与已经被驯化的家猪相比有所不同。日本绳文时代也曾出土过很多猪骨骼,它们被一个个小墓葬很好地埋藏起来,这说明在那个时代,猪应该不是食物,而是宠物。我比较好奇,良渚先民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驯化野猪,这对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模式有很大帮助。
记者:古文明时代,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是如何传到日本的,对本土文明有何影响?
米田穰:稻作传入日本大约是在3000年前的弥生时代,但中国稻作农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这个时间差很有意思。当时,传到日本的也不只是水稻,五谷杂粮都很丰富。我认为这对日本的影响很大,因为在种植水稻之前的绳文时代,日本还没有达到比较复杂的社会国家文明时期。
正是因为水稻,我才会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结缘。稻作农业最早诞生于长江流域,在水田中人工培育水稻,是浙江先民率先做的事情。这件事在今天看来很简单,但在古时候非常难,因为它需要充沛的水资源,需要大量劳作,靠个体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候就出现了团队协作,产生了集体行动力,这也是中国稻作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过,因为发展稻作农业的时期、场所不同,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也存在差异。
记者:听说您此前去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进行了研究。具体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米田穰:我在监测中心进行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良渚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采集土样。这些陶器是从遗址的墓葬里出土的,通过研究土样,可以知道这些泥土来自哪里。
有趣的是,这些土样不只是本地的,还有不少来自比较遥远的地方。这说明当时的良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有很多人和物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或许是为了交易,交易的物品又得以在此地应用。通过分析墓葬陶器上的土样成分,我们可以了解这个人的身份和生活,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
记者:未来在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方面,您还会做怎样的工作?
米田穰:2022年起,我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分析古代的陶器和动物的骨骼,也是属于考古科学的一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即将建成一个联合实验室,希望建成后我可以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共同研究,取得更多学术上的成果。比如通过研究土样、骨骼来追溯当时的人员流动和城市建设。
记者:参与第二届良渚论坛,您期待从中收获什么?
米田穰: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有城市概念的遗址,我们发现了很多它作为一座城市的证据。那么,为什么良渚先民要建立这座城市?人们又为何会聚集在这里?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能通过本届论坛获得新的发现或证据,对我来说将是非常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