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良渚古城,书写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篇章。11月25日至26日,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在杭州举行。
论坛以“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浙江省作家协会承办。
现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位作家学者齐聚良渚,着眼中外文学创作、文化传承,围绕“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主旨发言、“丝路文明”“中外传统文化”主题对话、“城市文学创作”“中外南方文学创作”主题对话、 “世界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网络文学”主题对话、“中阿诗歌的创造力与亚洲内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对话等,展开思想碰撞。
当文学巨匠们坐而论道,他们的对话便如同一场文学盛宴,充满了智慧与洞见。文学可以借助作家们的经验和想象,创造出瑰丽而鲜活灵动的世界;文学可以跨越山海,让世界连接起来。
寻找文学本源,在互鉴创新中美美与共
文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命题。
“文学,是站在现实‘炮位’上发出的一枚枚狂想炸弹。良渚‘炮位’必然引动作家思想、精神、情感的多弹头、多弹道发射,从而形成文明的新景观。”茅盾文学奖得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说,跨越五千多年,良渚为大家讲述了比文字更精彩的关于人和文学的生动故事。文学是从文明的纵深处发展而来,它的起源可能比良渚文明晚,但今天我们踏在这个土地上所谈论的文学,必然牵绊住良渚的气息。
陈彦表示,中华文明与文化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的驰骋乐园,也是文学家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展翅蓝天。中国的文学艺术在AI时代,回望明清小说、唐诗宋词、先秦文学直至良渚文明,不仅解决了文化自信问题,更是获得新的创造生命力的源泉。
“大量文学史实证明,文学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创造力只能来源于世界共鸣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陈彦说,文学需要跳出小众个体,感动时代精神,同时回望整个文明进程,不断反出,从而把握一种气象,重拾《史记》《红楼梦》《战争与和平》《人间喜剧》的辉煌。这种辉煌是个人与时代、文学和现实以及宏阔传统融通转化中的不断创生。”
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看来,“山海是地理大尺度的距离,文学却能够架起互动的桥梁。”假如不同的语言的文学是一条条大河,那么很多小说杰作就是文学之河边醒目的航标,显示了里程和方位,指引后来者找到自己的目标。
“写作时,我一边转动地球仪,一边思考我的手指着的国家出现了哪些杰出的小说家。”邱华栋提到,自己所著《现代小说佳作100部》中,从100年来全球100个杰出作家的代表作入手,描述了这些作家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发展的变迁,从文学自身的传统到时代思潮的互相激荡,整合了国族、宗教、政治、利益等一切相关方面,“也正是这100年来,来自全球各地的作家们表达塑造了如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出一个个瑰丽的小说世界。”
现场,邱华栋表达了对文学的三点期待:秉持涓滴成溪的坚持精神,让中外文学在责任担当中熠熠生辉;秉持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让中外文学在升华生活中诠释价值真谛;秉持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让中外文学在互鉴创新中美美与共。
畅谈奇妙融合,感受中外文化交融魅力
东西方文化如何通过文学实现交流互鉴?现场,外国嘉宾的发言引发了一致认同——文学的共鸣,不局限于语言、空间、地域。
正如古根海姆文学奖得主、阿根廷作家安娜·玛丽亚·舒亚所说的,“能打动中国读者的文学创作,一定也能打动阿根廷读者。文学创作是基于人类的喜怒哀乐这些共同的情感出发,也由此引发大家心灵上的认同。”
“对于墨西哥等其他的拉丁美洲国家而言,中国文学对我们的影响非常重要。”西班牙语阿多奈斯诗歌奖得主、墨西哥作家罗赫里奥·格德亚提到,自己幼时受祖父影响,就曾阅读过中国文学——孙子所著《孙子兵法》及孔子的“四书”。
罗赫里奥·格德亚认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拉美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许多拉丁美洲作家的小说打开了大门。他自己尚未出版的小说里,也描写了一位不会说西班牙语的中国男孩,讲述了他如何融入西班牙文化中所遇到的困难。“我希望通过良渚论坛可以找到一位中文译者,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通过小说中的这位小男孩,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神奇与美妙。”
费米娜奖短名单入围者、法国作家爱德华多·贝蒂表示,自己通常使用西班牙语或法语进行写作,但他仍然喜欢学习新的语言与文化。“我写了很多作品,包括未完成的作品在内,有三部作品与中国相关。”他说,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给了他更多文学创作灵感,他对中国文学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作家。
爱德华多·贝蒂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想象的国家》。这本小说里所描述的中国,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但作品刚完成后,爱德华多·贝蒂向他的中国朋友请教,得到的回复却是“书中某些观点不准确”。这也促使爱德华多·贝蒂先后三次来到中国。他称,第一次访华纯属“瞎转”,第二次则已饱读文史,他的妻子已开始研读汉语,属于“有备而来”。第三次访华,中国已经变成了“未来的样子”,他也以此作为全书的尾声。
2017年,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贝蒂先后出版了《中文打字机》《发明明细(已发明)》。对此,他坦言,自己十分高兴可以走进中国,感受中国文化。同时,他更期待自己可以将母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为世界观众带去新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