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时光是一种魔法,用斗转星移唤醒山川巨变,那么改革和创新则是打开这个魔法世界大门的钥匙,用一场场实验解锁着时代进步的密码。请跟随我们的魔法钥匙,开启一扇扇“浙里”时空之门,感应浙江大地75年的精彩华章。
时光之语: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微观缩影。义乌鸡鸣山社区从名不见经传到“联合国社区”,它的变迁,是义乌对外经贸发展的生动写照。繁忙的市场、穿梭的货流,不仅仅是义乌贸易兴盛的象征,更是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的重要印证,承载着义乌走向世界的梦想。
“百样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75年前,“鸡毛换糖”曾经是许多义乌人重要的谋生手段。
长歌奋进,沧桑巨变,彼时“鸡毛换糖”人手中的拨浪鼓,如今摇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将这座浙江内陆小城稳稳地推向世界。
坐落于义乌市江东街道的鸡鸣山社区,曾经不过是一个位于义乌环城路边上的普通社区。多年前的它,或许未曾预料,会在义乌对外贸易那波澜澎湃的浪潮中,发生为人称道的奇妙变化。
从“村长”到“球长”
据说,最早在义乌经商的阿拉伯人认为鸡鸣山社区是义乌最东边,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出于信仰原因选择居住于此。
“其实主要是因为鸡鸣山社区位置在环城路边上,距义乌国际商贸城较近。作为最早的拆迁社区,两幢高层是义乌最早的商品房,一些追求品质的外国商人选择租住在此。”何文君笑着解释道。
2017年,何文君初到鸡鸣山社区任职党委书记之时,便敏锐地察觉到了社区的机遇。她深知在义乌这个国际贸易之都,鸡鸣山社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完全可以跨越发展成为国际化社区。于是,她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我来的时候,路灯三分之一不亮,居民区绿化匮乏,室外公园杂草疯长,偷盗事件时常发生,社区基础配套设施啥都没有……”那时候,社区俨然一幅“城中村”的模样,何文君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做试点的机会,别人不干的我们抢着干,别人在干的我们要干得更好。”几年下来,她成功争取到政府资金,对社区的各类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
不出所料,义乌对外贸易的突破发展和社区完善的居住氛围,让鸡鸣山社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如今这里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位外籍人士,这为社区注入了崭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
学中文是“洋居民”呼声最高的需求,于是“家门口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已有万名外籍学生从这里“毕业”。如今,西语角、阿语角等小语种语言交流学习也在社区火热起来,各种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本地居民与外国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
语言需求之外是办事需求。“在与多个部门的联动下,外籍居民在社区里就能办的事越来越多。”何文君告诉记者,社区的境外人员服务中心站点可以受理外国人签证申请、提供涉外法律咨询;借助鸡鸣山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包括申请境外人员电子商友卡在内的56个日常事项还可以掌上办理,一键咨询。
如今,鸡鸣山社区已经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联合国社区”,何文君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球长”。看着社区的华丽蜕变,何文君心中充满了感慨,她深知,这一路的荆棘密布,但每一步都走得无比坚实。
在义乌,像鸡鸣山社区这样的“联合国社区”还有很多。“与世界对话”的场景在这里不断上演;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务不断完善着居民生活;“老外不见外,留人又留心”的服务理念让中外居民在这里和谐共处。
从初代市场人到“社区合伙人”
虽然打造“联合国社区”这条创业之路很难,但是路上也有人与何文君相伴。今年75岁的社区老年协会会长支友妹阿姨就是之一。“有时候我实在遇到难过的关卡,深夜2点,我还会打电话给支阿姨,她总能给我很多启示。”何文君笑着说。
说起这位支阿姨,她不仅是一名合格的“社区合伙人”,还是义乌第一批市场人,见证了市场从筚路蓝缕到享誉国际。
上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义乌。1982年9月5日,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义乌稠城镇湖清门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最开始市场里没有摊位的,我就拿结婚时用的箩筐装。每天从义乌第一百货公司批发购买针头线脑之类的小商品来卖。”支阿姨说。
后来,越来越多人走入市场,义乌市场也随之代代发展。从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到新马路菜市场、篁园市场,再到如今的国际商贸城,支阿姨一家子辗转其中,一路跟着义乌市场的发展浪潮奔跑。
“现在的市场完全不一样了。”支阿姨说,前段时间去了国际商贸城,摊摊店店都支起了手机,“现在都流行直播卖货了呀,福田的江北下朱不就是全国闻名的‘直播电商第一村’嘛。”
义乌市场经营户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支阿姨口中蹦出的“江北下朱村”可谓是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朝拜圣地”。因为货品丰富、发货便捷,村子集聚了1200家店面,3000多个电商品牌,6500余家市场主体,各类社交电商从业人员3万余人,月均快递量高达5500万单。
“这些年来,义乌的步伐跨得很大,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名气也越来越响。”支阿姨笑着说道。
2023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超2330亿元,连续33年居全国专业市场第一。Chinagoods平台年度GMV(商品交易总额)超650亿元。去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第9次莅临国际商贸城考察调研,勉励“义乌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
去年开始,支阿姨放下了所有生意,专心投入社区服务。叙利亚的商人巴迪一家子是她家的租客,支阿姨整整9年没涨过房租,巴迪还时常会跟支阿姨这位“前辈”讨教生意经。
“早年下海搏浪,暮年奉献社区。”何文君说,“支阿姨的人生令很多人敬佩。”
从外国商人到“城市告白者”
7月21日,伊朗库姆-中国义乌全铁路运输中欧班列首发,居住在鸡鸣山社区近二十年的伊朗人哈米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
说起鸡鸣山的哈米,义乌人都不陌生。“哈米在涉外纠纷调解领域可谓是一面旗帜。”何文君告诉记者,哈米会说汉语、英语、波斯语、土耳其语、日语、西班牙语,加上天生热心肠,20年来一直帮助外国人融入义乌,他的电话号码甚至成为外国居民的“求助热线”。哈米说,“我很爱义乌。作为市民,我们要让我们的家变得更好;作为商人,我们也有责任保护好义乌的市场环境。”
同是伊朗人的李信子与女朋友高丽,是Instagram上有着20万粉丝的网红,他们11个月前来到义乌,开启国际带货模式。“义乌非常适合创业,因为你来到国际商贸城,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好东西,我建议你来义乌。”美丽的高丽说。
“认同感,是义乌能留住外国人的重要原因。” 何文君见证了这些年来社区的巨大变化,深有体会。义乌在走向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凭借着丰富的商品种类、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全球商人的目光。而包容的社会文化和精细的基层服务,更是外国商人愿意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来自埃及的外商二代Mostafa和玛雅兄妹,生在鸡鸣山,长在鸡鸣山。21岁的Mostafa现在是浙工大的学生,亲切称呼社区为“老家”,在镜头前给社区代言。12岁的玛雅,主动请缨放学后到社区教授居民阿拉伯语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这里“深情告白”。
“外国友人把‘义乌好口碑’和‘中国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更多的外国商人来到义乌投资创业。”在何文君看来,认同感是会产生正向循环的。
从一个小小的商品集散地,逐步成长为全球瞩目的经贸枢纽,义乌书写了无数传奇故事。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义乌将聚焦高质量、双循环、数字化和党建统领,迭代升级实体、内贸、海外、数字四个市场。相信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义新欧”“义甬舟”“网上丝绸之路”等开放大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义乌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魔法密钥:兼容并包,拥抱世界;多元服务,留人留心。
策划:童杰 丁晓琴
执行:章先清 陈红艳 施安南
技术:蒋齐
记者:施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