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共建羽绒园,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焕然一新的萧山新螺路。记者 陈立平 摄
从杭州萧山到安徽宣城,距离200多公里。五年前,一片来自萧山的“小羽毛”跨省“飘”到了宣城。如今,“小羽毛”在宣城蝶变成了“金凤凰”,全国近一半的羽绒原料、羽绒制品都来自这里。
驱车从G50高速“宣城东”出口下来,或者从宣城高铁站出发,均只需十多分钟,就到了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园内二十多家羽绒企业的老板,都操着一口萧山方言。
“我在这里有两个羽绒厂,一个做原料,一个做制品。”安徽企鹅羽毛有限公司负责人韩炬告诉记者,2019年前后,他与一批开羽绒厂的萧山老板集体将工厂搬到了宣城。五年来,借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来自萧山的“小羽毛”在宣城写下了一段浙皖产业合作的佳话。
政府主动给外迁企业找“婆家”
萧山新塘街道是“中国羽绒之都”,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全国的80%,出口德国、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土地要素制约、人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增加等问题日益凸显,羽绒产业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部分企业也因城市规划调整面临拆迁。
为了保住“中国羽绒之都”的牌子,新塘街道提出了“外拓基地、内强总部”八字方针,主动开展整体战略转移。为了给羽绒企业找个好“婆家”,新塘街道带着辖区企业,用两年时间调研了长三角地区的二十多个城市,最终将目光放在了200多公里之外的安徽宣城。
“这里坐高铁一小时就能到,可用土地超过3000亩。”韩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地成本,宣城不到萧山的十分之一;能源方面,萧山用天然气,这里用蒸汽,便宜了一半;房价、物价等生活成本更是低得多。”
宣城良好的营商环境也给萧山企业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整个产业园管委会才十来号人,但抽出了四人专门服务萧山企业。”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数字经贸局局长朱之尧回忆。
这样的高效服务,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了搬迁成本。以规模最大的华英新塘羽绒项目为例,仅用20天就完成了规划核实、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提前近一年实现投产,直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上千万元,增加产值3亿元。
找到了好“婆家”,“娘家”新塘街道并未就此撒手。时任新塘街道经管科科长喻国强作为“陪嫁丫鬟”,被派往宣城长期驻点,为萧山企业排忧解难。在两地推动下,二十多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建投公司,负责宣城羽绒产业园的运营管理以及与相关部门的对接。
在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入驻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的萧山企业迅速吃下了“定心丸”,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最初要外迁,我其实也有顾虑,就先放了一个车间试试看,结果第一年就做到了6亿多元,于是就全部转移了过去。”安徽华英新塘羽绒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关水说,今年1到8月,公司销售额已超过17亿元,预计全年可突破20亿元。
企业迁入地与迁出地各得其所
截至目前,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共有21家萧山羽绒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9家。他们为宣城带来了一条完整的羽绒产业链、数千个工作岗位以及每年上亿元的税收。
那么,作为企业迁出地的新塘街道,又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位于新塘街道的新螺路,不少羽绒企业的旧址就在这条路的两边。“窄窄一条路,当年至少聚集了几十家羽绒企业。那时候走在路上,空中鹅毛乱飘,水里也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为了这个事,居民跟企业没少闹矛盾。”当地居民回忆。
如今,随着部分羽绒工厂外迁,新螺路也迎来了新生。最西端路口的柳桥羽绒厂,拆迁后建起了银泰百货,周边则是崭新的居民小区。从新螺路最西端一直走到东边的大螺山,记者没看到一片鹅毛,路上经过的四条小河也都是碧波荡漾、毫无异味。
腾笼换鸟,腾出了绿水青山,也腾出了发展空间。新塘街道利用腾出的土地建设跨境电商园区,招引优质企业,编制完成《新塘云创智谷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零售、高端制造等,积极推动传统羽绒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总部经济。目前,新塘街道共有100多家羽绒企业,年均羽绒产值100亿元,羽绒出口50亿元,占全国羽绒出口总额的60%。
新塘的绿水青山回来了,宣城的绿水青山怎么办?在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一条人工挖掘的“护城河”环绕四周。“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污水处理系统,95%的水可以在车间内循环使用,剩下的再集中到园区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达标后进入‘护城河’,企业再从河里取水,从而形成闭环。”喻国强说,从建园之初,他们就严把环保关,投入巨资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坚决不把污染带给宣城老百姓。
如今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除了整齐干净的工厂,还有羽绒博物馆、检测中心、展览馆、参观走廊……“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宣城的这个园区也是一流的。很多外地同行来考察后,完全颠覆了对羽绒工厂‘脏乱差’的印象。”孙关水说。
目前,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园区二期项目也正在推进中,已有三家羽绒制品相关企业入驻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