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从“大块头”到“智多星”
发布时间:2024-09-30 14:17:19

曾经是星星点点的小渔村,到第一条集装箱船的靠泊,再到如今绿色智慧的泱泱大港,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从筚路蓝缕走向“芯芯”向荣。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治理方式变革、作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制度重塑,将港口最大资源和开放最大优势结合起来,把世界一流强港作为海洋强省建设的“硬核”驱动,推动港口发展取得重大成效。

连日来,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一片繁忙景象。堆场内,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来回穿梭,送至作业线上,龙门吊不停地吊装,快速分拨转运装满货物的集装箱。

环梅山跑道上,今年刚满25周岁的远控龙门吊女司机李丽正在挥汗如雨,“每次夜班前,我都要出来跑个步”,距离“上机”还有3小时,李丽的惯例就是提前运动,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全面激活。等待她的,是在操作室内持续12个小时的远控自动化龙门吊集装箱装卸作业。

港口是观察经济脉动的“晴雨表”。9月19日,超大型船舶“达飞科斯莫斯”轮在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2号泊位顺利停靠、有序作业,梅山港区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预计今年有望突破1100万标箱。这意味着,李丽以及众多港区司机的工作节奏更快了。

“怕吗?”大家统一的答案是否定的。“一想到我们亲手装卸的箱子将发往世界各地,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有李丽和港区司机们的“硬核”担当,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冲锋号嘹亮吹响。

老港焕新颜

翻开历史画卷,孤悬海上的梅山岛,曾经为人知晓的只是滩涂地上的梅山盐场,岛上只有星星点点的几个渔村。直到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梅山脱胎换骨之路翻开扉页。

2011年,梅山港区首次挂靠300米以上的大型船舶,作业量骤增伴随着用工需求量加大,李丽的母亲李忠梅正是那一年来到梅山港区。彼时,外集卡司机进入梅山港区,需要在服务中心打单、交钱、盖章,李忠梅是窗口工作人员。

在李忠梅的眼里,初建的梅山港区只有1号2号泊位,物流公司也没有几家,码头上的人不多,女性员工在这里更是寥寥无几。

2013年,李丽从湖南老家来到宁波北仑陪妈妈过暑假。14岁的李丽第一次乘着轮渡走进梅山港区。在服务中心,旁边的叔叔阿姨在一边起哄一边打招呼:“小李丽,长大了来这里上班啊!”

李丽对此记忆犹新:“我想也不想,立马拒绝。”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宁波舟山港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不断扩充港口“朋友圈”,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贸易畅通发挥重要作用。

就在这一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法学系毕业的李丽接到了妈妈的电话:“港区现在已是大不一样,最近还面向大学生招聘,你要不要来试试?”

一切都是命运使然。2022年2月22日,李丽就职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负责龙门吊集装箱装卸作业。还是在这里,李丽就职的第一天,她再一次听到“起哄”声:“我们司机里也有女大学生了!”

从0到1的质变

在全球航运界,有个认同度极高的说法:港口大不大,就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要看集装箱。让李忠梅转变看法,不敢小觑的,正是这几年梅山港区的飞速发展:从2019年的480万标箱,到2023年的944万标箱,2024年预计可达1100万标箱。

2015年,宁波舟山港开启了新时代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梅山港区一期5个泊位建成,第二年向东发展建成了6-10号泊位,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码头的建设筹备工作中。箱量增长突飞猛进的同时,如何推高生产效率的“天花板”,梅山港区谋划传统集装箱码头向自动化智慧码头转型的思考。尤其是2016年3月14日,随着“振华31”轮靠泊,宁波舟山港首批两台远控桥吊抵达梅山港区,梅山港区智慧化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港区智慧化建设也给女性司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如今,无需风吹日晒,不再一身尘土,李丽和司机们坐在不同分区的电脑控制屏前,只需在桌面进行按钮和手柄的操作,屏幕中巨大的龙门吊就能开展作业,顺利完成装卸,一人还能控制3台。“我觉得自己和白领没啥区别。”

但李丽不知道的是,远控自动化龙门吊设备从到港到投用,却经历了22个月的调试,远控桥吊更是调试了32个月才具备常态化作业能力。为何如此之久?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前无古人,从0到1!

“有别于大部分自动化码头的轨道式龙门吊,我们采用的是轮胎式的龙门吊,作业自由度更大,但智慧化难度也更大,我们的远控作业必须让整体运作贴合港区生产实际才行。”参与智能调试的龙门吊司机叶勇道出了传统集装箱码头智慧化改造的难点。

事实上,最开始负责远控设备调试的都是港区里的普通操作司机和工程技术人员,虽是技术能手,但说到底都是半路出家,没有远控经验,只能一次次上机、一点点调试,如今的成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

“再智能的程序也是人设计的,我们环境的舒适和职业寿命的延长,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丽感触很深。

以智慧化当“领跑者”

虽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如今,梅山港区拥有36台远控桥吊和115台远控自动化轮胎式龙门吊,这是全球最大规模远控自动化设备集群,具备足以支撑“千万箱级”码头作业能力的实力。

女性司机的出现只是智慧港区的一个缩影。顺着李丽所指的方向,我们看到港区内,一边是远控自动化轮胎吊集群,在5G远程操控下完成抓箱、放箱等操作;另一边是自动驾驶集卡队伍,正载着货物穿梭于堆场和码头,送往四方。

一条海丝连通世界,片片帆影向海而发。港口,是水陆交通的枢纽站与集结点,是物流运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在澎湃蓝色动能、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持续不断闯新路、勇开拓、挑大梁、攻难关。

数据显示:2023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24亿吨,同比增长4.9%,连续15年问鼎全球;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5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9%,稳居全球第三;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跃升至第8位……

“在高质量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征程上,我们梅山港区希望可以通过技术变革,让港口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决策,合理配置和调度港口资源,再探生产效率的‘天花板’。”科研中心副主任工程师董辉全程参与了智能设备规模化改造。在他的介绍中,我们看到数字孪生系统之下,他们自主研发的“双芯大脑”,稳定、高效、精准地管控集装箱装卸船和集疏运作业的每一个环节,就像一个稳定输出的、不会疲倦的“虚拟控制员”,使港口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推动港口治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从一张白纸到宏伟画卷,梅山港区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滩涂盐碱地变成国际智慧港,寄托着浙江人向海图强的夙愿。普通女孩李丽,也一步一步走向她的全新世界,一点一点掌控着自己的人生。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郑夏忆   编辑:方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