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富春江丨开放,走出一条大路来
发布时间:2024-12-05 08:00:00

潮新闻讯 世界不平静。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再次挥起“关税大棒”;俄乌冲突、中东冲突,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仍在升温;仅2023年全球就实施近3000项贸易限制措施……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在上升。

多年走“开放路”的浙江,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2023年外贸依存度高达59.4%,出口依存度居全国第一。全球经济的“黑天鹅”“灰犀牛”,都给浙江经济带来挑战。当开放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宏观环境,当开放型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浙江如何作答?

12月4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动员部署会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启动大会,给出明确回答:浙江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也就是说,浙江不仅要坚定地开放,而且要高水平、高能级地开放,为服务国家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为何必须扩大开放

11月22日,浙江围绕科技创新开了一场全省大会。如果说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补短板、强弱项,那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则是扬优势、增动能。两方面的任务都非常紧迫,时不我待。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开放是浙江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前景,面对浙江资源瓶颈的现实,将“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纳入“八八战略”,提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支持浙商抓住机遇“走出去”,创造性地提出“地瓜理论”,为浙江对外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行动指南。

20多年来,“小个子”浙江变成了“大块头”,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外贸大省、从外贸大省向开放大省、从开放大省向开放强省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重要讲话中强调,浙江要继续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明确要求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

殷殷嘱托、步步谋划充分说明: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党中央赋予浙江的重要使命,浙江必须在开放路上勇挑大梁,破浪前行。

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开放是浙江发展的最优解。

从地理环境看,浙江人多地少,“走出去”是倒逼下的必然选择;浙江通江达海,“走出去”又有区位优势。从人文条件看,浙江人兼具内陆文化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特点,又有海洋文化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胆气。敢于“走出去”,成了一代代浙江人的鲜明特色。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在体制机制上破冰,做好外贸体制改革、充分用好“入世”机遇,对外贸易实现了超常规强劲增长。一大批敢闯敢创的浙商更是与全世界做生意,有近200万浙籍华侨华商活跃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浙商企业对外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153个国家和地区。

开放“天时地利人和”,塑造出三个浙江:省域的浙江、中国的浙江、全球的浙江。可以说,开放是浙江“勇立潮头”、率先发展的“关键一招”,浙江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再立潮头,必须坚定开放。

破解新的“成长烦恼”,开放是浙江发展的登高梯。

从新世纪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成为破解“成长烦恼”的重要法宝。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开放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成长烦恼”:曾经的要素资源优势不再,发展空间受限,国内大市场、创新驱动等新的优势尚未巩固。

唯有开放,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牵手”,浙江才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抓住未来发展机遇;也唯有开放,不断与国际先进地区“交手”,改革动力才更足,改革效果才更好,才能打造出一个更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循环。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没有变,开放是浙江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百年国际格局不断演变的历史表明,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一不是采取开放发展战略的经济体。我国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关键一招。

即使当下个别国家的“小院高墙”越筑越高,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但我们要看到各国正积极寻找新的合作模式,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数保持快速增长;时至今日,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拉动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帮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开放合作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流。

所以今天,浙江离不开开放,必须要开放,而且要以更大气魄扩大开放。

在开放上,浙江有哪些优势、要补哪些短板

有人说,对于沿海的浙江来说,开放是“看家本领”。但浙江的“开放路”并不平坦,正是在一次次磨练中,“看家本领”才越来越强、越来越具浙江特色——

国际大环境不给力,那就用创新闯出新路。疫情期间,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云展会”“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传统贸易承压,浙江率先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省域全覆盖,让中国制造直达全球消费者。我们看到的是,全球经贸摩擦愈演愈烈,浙江却连连“进位”——2022年,对外实际投资成为全国第二;2023年,外贸出口跻身全国第二,出口、外资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跃居全国第一。

市场变数多也很“卷”,但有主力军在多方突围。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外贸出口,他们一边拓市场、优产品,沿着“一带一路”挖掘增量;一边通过海外并购、资源开发、境外园区建设,探索国际化发展的路子。我们看到,民营企业参与外贸数量达到新高,2023年,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全国每5家民营出口企业中,就有一家是浙江企业。

开放发展中有瓶颈有痛点,要靠“两只手”一起解。面对市场主体对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浙江推进“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轮轮改革反复打磨出了一个更有益于开放发展、开放创新、开放提升的制度环境。面对改革开放深水区中的新问题、新瓶颈,浙江积极争取国家试点,浙江自贸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一项项国家战略落地浙江,打开了一个个更自由、更便利、更高效的开放空间。 

浙江已经开辟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省域开放道路,但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地区)和上海、广东、江苏等国内先进省市,浙江开放发展仍然存在短板。比如开放平台能级不够高、枢纽支撑能力不够强、制度创新不够强等,面对外部风险和内部竞争,浙江亟需回答好“靠什么突围”的开放现实问题,三大功课亟待补齐——

补强外贸能级这一功课。浙江对外贸易规模足够大,模式足够活,但在能级上,仍需打个问号。

看外贸发展的后劲如何,内行人总喜欢盯几个指标:高附加值产品多不多?外贸自主品牌率高不高?服务贸易强不强?而这些,恰恰并非浙江的优势。

就以近年来出口市场最亮眼的新能源汽车为例,浙江的产量占全国比重就呈现出下降趋势,“新三样”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趋势,显然,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将影响外贸发展的后续潜力。

补齐内畅外联这一环节。“要致富,先修路”,这个朴素的道理也适用于开放发展,通道畅通与否是开放发展能级的重要衡量标准。

与发达地区比,浙江的海港、空港、陆港还存在弱和小的问题,尤其在“软实力”上差距不小。比如,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的宁波舟山港,航运服务、综合环境却仅列第12和第34位。

补上制度创新这一关键。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相比,制度型开放常常被认为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当我们有能力参与国际规则、规制、标准的制定,就能从国际经贸的运动员升格为裁判员、教练员,国际制度话语权才能随之提升。

这些年,浙江在大宗商品制度创新、数字贸易制度创新上跃跃欲试,然而制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自身的建章立制,到对接各国的标准制度,再到与合作国家的互相认可。无疑,这是一条坡长且陡的上坡路。

三组关键词

在启动大会上,浙江的对外开放工作有了总牵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是简单的敞开国门和省门的问题,而是通过扬优势、增动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企业、营商环境的全球竞争力;

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意味着要在平台能级、开放枢纽、展会平台、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要实现“两高”并非朝夕之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三组关键词展开,最终成效也要以此来检验。

第一组关键词: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衡量标准。

在国际国内竞争加剧的当下,项目、资金、人才都会变得更加敏感,哪里壁垒最少、效率最高、最有利于发展,就用脚投票。

比如浙江的营商环境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但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对照最近一次公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时会发现,浙江仅“获得电力”和“执行合同”两项指标达到了世行最优标准,其余指标均存在一定差距。

显然,浙江要追求的“最”不是一种完成时,而是一种进行时。要时不时与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经济体对照,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流通、交易等各类成本,努力促进国际贸易投资络绎不绝“引进来”,努力促成市场主体轻装上阵“走出去”。

第二组关键词: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这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重要着力点。

实现更有效率的全球性资源配置本就是开放发展的题中之义。提升资源配置力,浙江要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激活发展所需的资本、产业、技术、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

以刚刚获批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为例,如果能搭建起油气、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储运平台,打通大宗商品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系统关节,无疑可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更能通过做优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吸引一大批全球大宗商品资源商、生产商、贸易商,撬动全球高端资源要素这块大蛋糕。

浙江人“买全球”“卖全球”,“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全球辐射力,浙江要通过打造内畅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多元特色的开放平台体系、协同联动的海外经贸往来,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形成面向世界、通达全球的强大辐射能力。

以宁波舟山港为例,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硬实力”已然全球领先,当前,对标伦敦、新加坡,大力发展高端港航服务业,尤其提升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高附加值领域的“软实力”成为了值得期待的新看点。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是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要求。提升制度创新力,浙江要实现从对标、到全面对接、再到主动引领和创新国际经贸规则的转变,以制度创新力和科技创新力的相互促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作为数字经济大省,浙江一直想将构建数字贸易规则体系作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当前,在跨境电子支付等关键领域也已具备了改革突破的条件。期待不久后,可以听到浙江在电子支付便利化、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迎来规则创新的好消息。

提升国际竞争力,浙江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中高端。这并非朝夕之功,更非对外开放一家之事,而是加快高质量发展后瓜熟蒂落的结果。

第三组关键词: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这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鲜明特征。

“三权”的含金量颇高,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浙江要争取在全球开放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主导权,这不只是自我衡量、自我比较的成果,而是需要国际认可,甚至是对手认可的结果。

比如,大会明确下一步重点抓好的六方面工作,提升展会影响力和拉动力就是其中之一。浙江欲通过高水平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良渚论坛等国际性重大展会,在理念传播、规范塑造、规则制定上增大国际影响力,从而增强话语权。

“小舟亦可涉大洋。”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独木舟,讲述着8000年前浙江先民就已心怀远方、探索江海的故事。开放深植于浙江人基因之中,面向未来,开放浙江一定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管鹏伟
多年走“开放路”的浙江,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2023年外贸依存度高达59.4%,出口依存度居全国第一。全球经济的“黑天鹅”“灰犀牛”,都给浙江经济带来挑战。当开放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宏观环境,当开放型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浙江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