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俯瞰临安皇城的版图,向北遥望,那么出了武林门就进入了城郊地界,稀疏的村庄沿着运河往北延伸,卖鱼桥、江涨桥、小河、宦塘河,一条“十里银湖墅”,串联起了物资、人流来到进入杭州的“黄金水道”。
依水而兴,如今的小河直街,就曾经是最典型的运河江南民居,上居下市,兼顾着小商业的买卖和生活。随着近代以来运河水质的恶化,这里的民居也成为凋敝的代名词,十年的运河综保工程,令这里的生活再度成为“一枕水乡梦”的代言……
运河再现碧水清波
盛夏之际,波光粼粼的京杭运河边,杨柳依依轻拂着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岸畔,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小时候运河是我们一帮玩伴的‘游泳池’,工业发展起来之后,运河水也开始发黑发臭,哪还有人敢下去游泳,家里的窗户都不敢开。”年过六旬的桥西居民单跃钢回忆说。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和运河沿线省市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干涸的河段重新过水,黑臭的河水逐渐变清。
如今,每天都能在家门口看到运河风景,老单说:“如今每天推开门就是景区,随手拍的运河夜景发到朋友圈,都会引来朋友们的阵阵羡慕。”
杭州市拱墅区通过截污、清淤、雨污分离等系统治理,显著减少了运河污染源。区城管局河道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范能表示,他们不仅实施了雨污分离工程,还开展了生物治水实验,利用河蚌净化水质,可谓“治水之精细如绣花”。
运河沿线的多座城市经过连续多年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岸绿、水美、人和、业兴的运河生态重现。2022年4月,在水利部和京津冀鲁4省市联合协调下,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古韵今风的文旅新篇章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美好生态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条条生态景观带、文旅资源带在运河沿线不断集聚。
河边的小河直街上,簪花从去年秋天一直火到现在。每逢天气晴好的周末,这条充满江南韵味的古街上随处可见行人头戴簪花、身穿传统服饰,在运河边摆着各种Pose(姿势)。冲着美丽的“繁花”,不少年轻人甚至把来杭州的“第一站”定在了小河直街。
1000多米长的小河直街上,簪花体验店多达30余家,还带火了服装租赁、摄影、化妆等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条簪花产业链。为了赶上风口,连一些茶室都“摇身一变”成了簪花工作室。
其实,在宋时的杭州,簪花就曾风靡一时。南宋时期的临安城内,上至皇室达官,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少皆喜爱簪花。《武林旧事》卷一中有记载:“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梦粱录》中也提到,南宋临安“四时有扑带朵花”。
由于簪花、插花盛行,南宋的花卉行业空前发达。《梦粱录》中说,卖花人“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
变迁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怀。
千年前的簪花在运河边悄然焕发新生,运河也迎来了新的旅游活力与商机。
运河畔的多元与融合
“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遗产之河、文化之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专家组成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说,“对大运河的保护、守望和传承,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弘扬。”
从武林门码头登船一路往北,仿佛置身于流动的长卷中,沿途富义仓、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和拱宸桥三个世界文化遗产点,诉说着大运河在拱墅的精彩故事;上岸走进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千年运河浸润的厚重文化和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你会感受到运河文化的多元和融合。
春走大运、夏品民俗、秋逛庙会、冬赏花灯,每个季节都有“运河限定”的特别单曲,而接连不断的中国戏剧节、全民阅读节、大运河国际诗歌节、大运河戏曲廊道演出季、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大运河非遗花伞市集等文化活动,奏响了“运河文化”的组曲。
河畔,沉淀着深厚的历史韵味,也涌动着热情的潮流生活。
草莓音乐节、主题展览、环境日主场活动……杭钢公园正式开放后就迎来了不少大型活动的举办,成为了大运河畔年轻人的又一打卡圣地;运河天地拥有BANJURITA(伴奏者)、宇宙电动(Cosmosworks)、白丁行舍等一系列杭州乃至全国首店,成为了老杭州摩登生活的鲜活代表;大运河西岸,退休油库变身成了滨水公园,不但对油库进行二次设计成就了网红打卡点,也打通了主城区最后一段绿道堵点。
大运河的美,不仅体现在如画如诗的运河文脉里,更写在河畔人们活色生香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