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英雄故事
【网络中国节·清明】为烈士画像 让英雄与家人跨时空“见面”
发布时间:2024-04-02 10:59:22

胥倩坐在连士棕身边, 看他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三爸”的模样。

3月28日下午,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的画室里,胥倩双手捧着“三爸”胥卫民的画像,眼眶泛红。她拨通了父亲胥思坦的视频电话,“‘三爸’的画像出来了,你赶快看看!”

对于胥倩来说,这一刻意义非凡。这位从未谋面,但从小就听父辈反复提起的“三爸”,终于有了具体的模样。“‘三爸’是我们全家的英雄,一直都是!”

73年前,21岁的“三爸”踏上战场

直到去年,家人才找到他的墓碑

1951年,21岁的胥卫民离开重庆老家,奔赴朝鲜战场。起初,胥卫民和家中还有联系,渐渐便没了音信。家里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总归还抱有一丝希望,可是胥卫民终究再也没有回来。

这70多年,家人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胥卫民,四处打听,可惜始终没有结果。这也成了胥家人的遗憾,他们常念叨着胥卫民,把他的故事告诉家里的后辈,胥倩就是其中之一,从小她就知道自己有个“三爸”,当年为国捐躯,是个英雄。“爸爸经常说起他,我们也很想知道‘三爸’的情况,但一直没有消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清明节前夕,胥倩家人接到一个电话,是同村的一个大叔打来的。大叔告诉他们,胥卫民可能找到了,就葬在黑龙江鸡西市梨树区烈士陵园。

为了求证大叔的话,胥家人特意让在黑龙江当地的亲戚去陵园看看,结果真的找到了胥卫民的墓碑。胥倩后来才知道,这位大叔是位寻亲志愿者,在烈士陵园发现了胥卫民的线索后找到了他们。

随着墓碑的找到,“三爸”当年的情况大家也知道了。那时,胥卫民在战场上受了重伤被运送至后方野战医院治疗,后因抢救无效牺牲,之后被葬在这座烈士陵园中。

去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胥倩带着丈夫孩子远赴黑龙江,来到陵园祭拜“三爸”。一同带去的,还有一罐来自家乡的泥土。

在“三爸”的墓碑前,胥倩给爸爸胥思坦打了一通视频电话。看到碑上的“胥卫民烈士”的字样,胥思坦泪流满面。当年哥哥离家时,自己只有四五岁,还不知道上战场的意义。如今,哥哥找到了,他的心愿了结了。

三小时素描,重现“三爸”当年样貌 侄女心目中的英雄有了具体的模样

找到哥哥后,胥思坦还有个缺憾,哥哥离家前未曾留下过照片,而自己当时年纪尚小,哥哥具体长什么样,他也记不清了。而对于胥倩这样的后辈来说,他们也很想知道那个心目中的英雄,到底长什么样。

胥倩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些公益组织能给烈士复原画像,还原度很高。这也让她萌生了给“三爸”画像的念头。

胥倩先找到了孙嘉怿,39岁的她是“我为英烈来寻亲”公益组织的发起人,请求她帮忙。机缘巧合,浙江工商大学团委的葛光和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想到学校艺术学院的师生可以帮助完成心愿,他便主动联系了孙嘉怿及胥倩本人,表达了想要为烈士画像的想法。

3月28日上午,胥倩和几位志愿者一起来到浙江工商大学。为胥卫民画像的,是艺术学院大四学生连士棕,也是学院志愿服务队队员。小连练习素描已经十几年,绘画能力非常出色。而且他的父亲也是位军人,自己从小就有军旅情结。听到这个任务时,小连一口应了下来。

没有照片,要如何准确还原“三爸”的形象?胥倩从长辈口中得知,自己父辈的几位兄弟长得都很像,最明显的共同特征是,眼角下挂、鼻梁挺、耳垂大。另外,她还找到了父亲村里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老人和胥卫民年龄相仿,是见过“三爸”当年模样的人。

“伯伯告诉我,‘三爸’和我爸长得很像,最大区别是三爸的嘴唇要更薄一些。”综合各位长辈的意见后,胥倩找出了好几张自己父亲和叔伯的照片交给小连,作为参考。小连画像时,胥倩就坐在旁边,看着小伙子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三爸”的模样。作画过程中,胥倩会根据亲戚给的意见,和小连进行沟通,一步步完善细节。小连画得很用心,反复打磨五官,力求既能准确呈现人物特征,又能体现整体气质。

就这样持续画了3小时,胥卫民的画像基本完成。“画得真好,我心目中的他就是这样的!”看到眼前的“三爸”,胥倩难掩激动。她马上给父亲打了一通视频电话。画像上胥卫民年轻又精神的面庞,让胥思坦眼眶泛红,“这下圆满了。”

之后,胥倩又跟村里那位老伯通了视频,“他看了一眼就说特别像!”

7年间,他们为近1500名烈士找到家属 “英雄的名字,应该被永远铭记”

完成这幅作品后,小连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他十多年来画过最特殊的一幅画。“整个过程其实精神都是紧绷的,我知道这幅画的意义,必须把它画好。”小连说。

在小连作画的过程中,除了胥倩,孙嘉怿也一直在旁边看着。2017年开始,孙嘉怿一个人走访各地的烈士陵园,拍摄整理烈士墓碑信息,并发到网上帮助大家寻亲。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样的个人举动,获得了不少网友的支持,陆续有人加入其中,和她一起帮助寻人。

眼见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孙嘉怿便牵头发起了公益组织,义务为烈士寻亲。7年时间,他们为近1500位烈士找到了家属。

最让孙嘉怿感慨的是,之前她和其他志愿者到胥卫民老家寻找线索时,村里的“80后”“90后”都知道胥卫民,知道他是一个英雄。一个离开家乡70多年杳无音信的“年轻人”,仍然被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记得,这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只有家人反复念起,才会让烈士的名字被一直记住。”孙嘉怿说。

之后,胥倩想把这幅珍贵的画像带回老家,给爸爸看看,也给村里人看看。那位被长辈们口口相传的英雄,如今终于有了具体的模样。

英雄的忠魂埋于历史之中,但他们的名字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谢珂 摄影 邱泽楷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