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优化中心城市与其经济腹地资源配置的高端经济形态,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我市在“两万亿”市域经济和“千万级”城区人口规模背景下,实施新一轮总部经济促进政策,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辐射能级以有效带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为助推这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情况列入年度重点议题。10月以来,市人大财经委在戴建平副主任带领下开展专题调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分析,走访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典型企业了解情况,深入基层代表联络站收集代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我市自2007年首次出台政策鼓励总部经济发展以来,发挥省会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资源优势,具备较好总部经济发展基础。本轮总部经济促进政策是在新时期基于杭州发展新方位作出的重要决策,2023年出台了《关于推动杭州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又迭代为2.0版本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杭州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总部经济生态圈,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一流总部经济中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开展总部企业认定,打响发展总部经济杭州品牌。2023年以来,我市根据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连续两年开展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分别认定468家、643家总部企业。并在全国首创总部企业“星级”评价机制,出台并优化《杭州市总部企业“星级”评定评分细则》,从企业在杭营收规模、地方财政贡献、解决就业人数、加强研发投入、获得发明专利,以及龙头企业排名和新增上市等维度对总部企业进行“星级”评定,引导企业为杭州作出更大贡献。截至目前,共认定五星级总部企业20家、四星级总部企业30家、三星级总部企业50家,星级一类、二类企业543家,对其实行分类扶持,初步形成了企业“争星晋级”的良好态势,也有力支撑了我市国内总部经济城市第二梯队前列的底色。
(二)兑现总部企业礼包,优化服务总部经济营商环境。我市持续优化总部经济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总部经济的优质营商环境。切实兑现财政奖补、用地支持、人才补助、为企服务等“十大礼包”:在财政奖补方面,2023年兑现星级奖励1.2亿元(2024年预计再兑付0.9亿元),共兑现研发补助3.26亿元;在用地支持方面,创新“带项目条件出让”机制,已推出9宗286.2亩总部类商业商务用地;在人才补助方面,支持总部企业“定制化”招引高端人才,授权总部企业自主认定名额2593个;在为企业服务方面,设立市区两级领导结对服务百强总部机制,落实总部企业“一对一”专员服务,并建立专项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便利总部企业服务需求,已协调解决总部企业诉求664项。调查显示,总部企业对我市本轮“总部新政”和营商环境满意度较高。
(三)引育总部企业发展,加快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我市注重加强总部企业外引内育工作,形成了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城西科创大走廊、滨江高新区等一批总部经济集聚平台。去年以来,全市共落地各类总部建设项目87个,总投资额588.67亿元,其中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2022年1月1日之后迁入杭州的增量型总部12家。目前已有千亿级总部企业11家,百亿级总部企业80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自2011年实现零的突破以来,连年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目前已有8家入围,入围数量居全国城市第四。2023年,我市总部企业数量虽仅占全市企业总数量的0.06%,但是分别实现了全市规上企业营收、税收、研发投入、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54%、22.3%、53%和41%,呈现出了经济贡献大、创新力量强的特点,成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我市总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虽然我市发展总部经济起步较早、基础较好,本轮促进政策实施也较为坚决,但考虑到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外部竞争的形势变化,我们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将面临更大挑战,促进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问题也在逐步显现。
(一)从外部看,我市发展总部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统计制度改革将削弱总部经济总部侧的属地贡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的要求,目前已在部分地区试点,这一改革将弱化企业总部所在城市的经济指标,对我市这类总部侧企业较为集聚的城市形成存量指标分流压力。二是公平竞争条例实施将制约总部企业招引举措。我国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以往作为总部企业招引重要举措的许多优惠政策,都将受到更为严格的公平竞争审查,通过招引外部增量做大总部经济将更加困难。三是城市间竞争将加剧总部企业争夺。由于总部经济在促进城市能级提升、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正受到国内各大城市的青睐,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总部经济引育力度。北京、上海、深圳作为国内总部经济第一梯队,分别在央企总部、外资总部和科技企业总部方面形成强大优势,成都、武汉、南京、苏州等对标城市也依托自身特点加快发展。对比这些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促进政策(详见附表),我们在类型细化、精准支持、产业联动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四是经济去全球化趋势将增加跨国总部引育难度。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政治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布局进程受阻,跨境直接投资出现近岸化、友岸化现象,压缩了外资总部企业招引、本地总部企业出海的操作空间。
(二)从内部看,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尚需解决一些问题。一是总部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我市总部经济发展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日近的状况。标兵方面,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为例,我市虽然以8家位居国内城市第四,但与北京的49家、上海的13家存在差距,而在企业能级上,我市上榜企业较两地也有差距,如我市第8位杭钢集团(410位,营收约368亿美元),上海第8位则是太平洋保险(331位,营收约460亿美元);追兵方面,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例,虽然我市长期霸榜,但从2010年的74家、2015年的55家、2020年的39家,再到2024年的36家,占比呈下降趋势,相应各对标城市份额在不断提升。二是城市区位优势还有待发挥。我市作为国家东部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省会城市,总部企业发展的经济腹地辐射能力与城市定位不相适应。一方面受到上海强大虹吸,如发源于我市的“三通一达”等全国性物流企业的总部都位于上海;另一方面省会经济首位度不高,省域民营经济发达所带来的省会集聚不够明显,省级总部政策以更低门槛(70%规模)扶持杭州、宁波以外地区。三是总部企业贡献还有待增强。一些总部企业在杭经济贡献不强,2023年认定的468家总部企业中,当年有3家在杭规上子企业无营业收入,214家在杭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一些总部企业地方财政贡献不大,2024年认定的643户总部企业中,上年在杭有净入库税款的企业仅580户,入库税款大于退库税款的企业仅550户,剔除税额前二十名的总部企业,其余623家总部企业税额仅共占比22.17%。四是产业引导政策有待优化。在产业协同上,总部经济培育与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在政策支持、项目引进、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同仍需加强。总部在杭规上子企业中,智能物联企业数仅占全市2023年智能物联企业总数的18.6%,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企业分别占10.7%、6.8%、14.2%和11.5%;在区域协同上,纯市域内布局的“总部企业”不在本轮政策扶持范围,政策导向未充分考虑我市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所存在的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各总部经济集聚区在能级定位、要素功能等方面存在同质竞争、特色重叠的问题。
三、进一步推动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打造全国一流总部经济经济中心,是我市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上,调研组分析我市优势和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杭州总部经济发展方向
总部经济是众多全球知名城市发展经验所证明的可行之路,杭州的发展需要在这一道路上坚定信念、强化优势、整合资源。排除扰动因素,以大局意识坚定发展总部经济信念。正确认识统计制度改革下的总部经济在地贡献,长远看待总部经济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其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提升城市辐射能级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者的担当,坚定发展总部经济信念,通过总部企业在杭集聚和分支机构在外蔓延,壮大“地瓜经济”,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突出固有优势,提升杭州总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浙江是民营经济强省、杭州是民营经济强市,要发挥省会优势,立足省域民营企业发展基础壮大民营企业总部,发扬浙商杭商“四千”精神,推动浙商回归、杭商回家。杭州人文荟萃、环境宜居,历来是东南经济重镇,作为国家东部重要中心城市,既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也有现代经济基础设施的便利,应立足融入长三角整体发展方位,错位竞争率先承接上海溢出效应下的功能性、区域性总部。优化空间布局,引导总部企业在市域内加快形成空间集聚效应。强化总部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前瞻性谋划我市总部经济发展和布局,实现各总部经济集聚区之间的合理错位与协同联动,进一步提升总部经济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要充分考虑我市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跳出总部经济域外布局的框框,以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为标准优化市内空间配置。
(二)进一步靶向发力,打造更高能级总部经济生态圈
坚持重点培育、做优存量和大力引进、扩大增量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总部经济和总部企业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细化总部企业认定标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突出重点产业领域和重要产业环节,根据权威榜单、市值估值、企业类型、行业特点、经济贡献等分类别、分层次认定总部企业、机构型总部和培育企业,构建精准灵活的总部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提升政策放大效应。打造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发展生态圈,聚力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支持一批综合实力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的总部和潜力企业快速发展,引导各类总部企业将研发、投资、品牌、采购、销售、结算等核心功能布局在杭,延长核心产业链创新链、提升高端价值链、拓展全球供应链。建立总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部门协同,分行业挖掘和培育总部潜力企业,壮大本土企业总部,如结合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提高腰部总部企业关注度,深度释放总部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叠加效应,助力企业提能升级,提高辐射力。锚定重点精准招商,立足我市总部经济发展定位,系统梳理有意向的民营企业总部、浙商总部、产业链相关的跨国机构型总部以及研发总部等重点发力。积极争取产业基金,引导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统筹部门和市区信息互通和工作互联,整合产业政策形成合力。
(三)进一步做优保障,持续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优秀的营商环境和成熟的配套设施将成为吸引企业入驻更为重要的因素。推动适应总部企业发展所需的制度型开放。总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制度安排提出更高要求,我市要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中的有关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环境保护和便利化等要求,在行业管理、市场体系等领域破除阻碍高端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搭建总部企业交流平台,催化总部集聚效应。总部企业要招进来,更要留得住。可以通过圆桌论坛、产业链对接会等总部企业联系机制,加强政企以及企业间的沟通交流,解决企业困难,推动政策落地,促进总部企业和关联企业间协同合作,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释放更多经济活力,提升我市总部经济关联度和耦合性。提高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配套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科技服务、数字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商务服务,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不断提升我市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维持总部经济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活力。优化提升商业生态环境,根植杭州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为高能级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文化土壤。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