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事工委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古树名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和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2022年8月,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我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根据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今年9—11月,由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事工委具体组织,对我市《决定》执行情况开展专题调研。11月22日,李火林主任带队对吴山香樟古树文化公园、云栖竹径枫香古树文化公园、灵隐飞来峰麻栎古树文化公园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市园文局、市林水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建委、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决定》执行情况的汇报,部分市人大代表参加调研并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决定》执行成效
《决定》实施以来,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市委高水平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本要求,多措并举、多元共治,推动我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资源底数更加清晰。按照《决定》要求,市园文局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古树名木普查与新增认定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古树名木约2.9万株,总体数量位居全省第3,树种数量前三的分别为榧树、香樟和银杏。其中分布于城区范围的城市古树名木共有1242株,包括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88株,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120株,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1029株,名木5株,城区树龄最长的古树为西湖风景名胜区五云山山顶的一株古银杏,树龄长达1410年;乡村古树2.7万多株,主要分布在临安区、建德市、淳安县,其中临安区超过1万株。此外,根据《决定》第十八条“加强对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工作”的要求,目前已认定165株树龄已满80年但未满100年古树为后续资源。
(二)责任落实更加到位。“一树一档”,创新构建古树名木数字档案,实现古树名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智慧园林古树名木管理子场景,实现1242棵城市古树名木分布落地上图、一图尽览。“一树一人”,坚持属地管理、政府主导原则,将每株古树名木的管理责任单位、养护责任单位和养护责任人收入数字档案,真正实现古树名木家底一库掌握,责任落实到人。“一树一策”,为重点区域的每株古树量身定制养护措施,区分不同保护级别,创新“古树智检”巡查养护作业系统,实现“树树有方案、棵棵有人管”。
(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全保护制度,制定出台《杭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内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行动计划》等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工作做细做实。落实保护规划,在《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中专列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持续推动将古树名木保护要求传导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各个单元详细规划之中,使古树名木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根脉”相连。规范保护标准,制定实施《杭州市城市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规程》和《城市园林绿化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规范》等,为规范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四)协同联动更加紧密。强化源头保护,市规资局在用地红线图上标注古树名木位置,将保护要求纳入建设条件须知。强化建设审查,市建委严把项目审批、施工落实关,督促建设单位编制古树名木保护专篇并落实到位。强化执法检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做好毁林毁绿执法介入工作,自2020年事项划转以来,综合执法部门共办理古树名木保护案件12件,罚款89.01万元。强化司法保护,市园文局联合市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联合监督”模式,排查古树名木近3000株,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0余件;市林水局联合市中院建立首个“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通过“林长+法官”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古树名木行政与司法双重保护。
(五)社会参与更加广泛。以研究交流提高行业水准,出版《杭州城区古树名木》《杭州最美古树》等系列丛书,全面总结保护工作,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连续举办四届长三角古树名木保护大会,承办全国古树名木科普宣传周主场活动,促进行业保护水平整体提升。以主题活动激发公众热情,通过“最美古树”评选、“我和古树的故事”短视频征集、城市古树名木公益研学等活动,唤醒社会公众的保护自觉;开展蚂蚁森林古树名木保护公益项目,超7000万人“云守护”杭城古树名木,200余棵古树得到救护。以共建共享凝聚社会共识,全市建成22处各具特色的省级古树名木文化公园,提升整体性保护;策划十条城市古树名木Citywalk线路,举办古树名木主题展览,让公众充分了解古树名木文化,有效提升保护意识。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保护工作还不够平衡。我市90%的古树集中在乡村及山区,相较于城区,农村古树的保护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山区古树量大面广,林业巡护力量和覆盖面有限,难以及时掌握古树保护情况,非法移植、破坏生长生境的案件时有发生,在落实管护责任和提升保护意识上仍存在薄弱环节,制定非城市领域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制度性规范比较迫切。
(二)经费筹措还不够多元。古树名木与一般树木相比,其管护要求更高,资金需求更大。据了解,目前除了一级古树名木经费保障力度较大外,二级、三级还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全市古树名木保护每年投入资金仅200万元左右,个别区、县(市)不到20万元,与日常管护和抢救复壮的所需资金要求差距较大,保护经费的多元化筹措渠道有待探索拓宽。
(三)保护支撑还不够有力。古树名木历史人文价值的挖掘提炼还不够,保护工作与城市有机更新、美丽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的结合还有待加强。针对古树出现的罕见性病虫害、生理性机能衰弱、综合生长势不良、退化及恢复等疑难杂症,还缺少基础性、系统性研究,解决办法还不多。古树名木保护专业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承担古树名木救护的公司或专业组织数量不够多、水平良莠不齐,培育工作有待加强。
(四)保护氛围还不够浓厚。社会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认识程度仍然不够,对古树名木重要价值认识不足,古树名木保护知晓度和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人为活动对古树名木的影响在部分地区还有发生。
三、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保护古树名木的使命感责任感。古树名木不仅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还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是“活文物”“活化石”,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多次对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考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森林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将保护古树名木列为专门条款,进一步强化古树名木保护法治保障。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古树名木保护的专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弥补了我市相关领域法规的空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贯彻实施好《决定》,不断提升我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厚植生态文明之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优势,以法治之力擦亮杭州城市名片,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增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健全保护管理机制,加强非城市领域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建设,进一步细化古树名木保护职责,健全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护风险分担机制,推行古树名木责任险,发挥保险杠杆作用,让古树名木“养老”更有保障。要强化协调联动机制,市、区县(市)两级政府要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常态化沟通协调,统筹研究解决保护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细化职责分工,压紧压实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责任和行业管理部门及属地的监管责任,推动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联动机制;要完善保护预案,落实落细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措施,加强日常巡查巡护,有效防止人为破坏和过度干预。要积极应用数智技术,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先发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现有智慧化管理成果,持续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的智能化、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以数字赋能古树名木保护。要加强工作力量建设,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研究改善提升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复壮抢救、科学移植等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定期开展古树名木管护培训,加强对基层养护单位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着力提升基层养护单位、养护人员的养护能力,
(三)强化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知晓率参与率。要加强科普宣传,创新宣传载体,扩大宣传渠道,通过推广《杭州城区古树名木》丛书、办好系列主题活动等,广泛宣传古树名木保护重要意义,讲好古树名木故事,普及古树名木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要扩大社会参与,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新路径、新机制、新载体,出台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举措,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美丽杭州建设的积极性。要做好融合文章,将保护古树名木与生态保护、历史教育、民俗传承、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生态、旅游潜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古树主题公园,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我市古树名木文化焕发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