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4 10:15:17 Mon   

(2024年6月25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是杭州市委提出开展建设健康城市可行性探索的20周年。近20年的健康城市建设探索实践,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健康动力,为我市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勇立潮头提供了更多现代化治理选项。按照会议要求,现将近年来我市健康城市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杭州市健康城市建设兴起于卫生强省战略,兴盛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截至2023年,杭州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四年被评为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引领型城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8-2020年度健康浙江建设先进市荣誉,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2024年世界无烟日奖”。

(一)健康治理到顶到边,健康优先站得住

一是从高处设计,搭建健康治理平台。杭州市在国内最早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组长的高规格健康杭州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党政主导的健康战略架构,搭建了涵盖环境、社会、服务、人群、文化、产业和保障等领域的健康杭州“6+1”平台大健康共建体系。二是从远处谋划,完善健康促进政策。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大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健康杭州行动有关文件,为系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多维度的政策保障。三是从深处发力,落实健康优先机制。2017年以来.我市陆续将健康杭州建设考核结果应用于各级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以及市委高质量发展综合目标考核。在国内同类城市中最早从政府层面推进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试点工作,实现从源头治理落实健康优先。

(二)健康共富见行见效,健康福祉看得见

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近年来,我市强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西拓展。10家市级医院托管20家县医院,实现县级医院服务和管理能力“双提升”。9家医院牵头成立33个专科联盟,带动25家县级医院专科能力全方位提升。在8个区、县(市)29家县级医院、14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26个医共体,在基层成员单位开设全专科门诊339个,努力构建“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格局。

二是推进基层公共卫生强起来。实施杭州市西部区县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配置、资产财务、药品设备采购和绩效考核“四个统一”,一体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山区四县(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省级规范化达标率分别为98.57%、99.74%。2020-2022年,我市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全省第一。

三是持续推进健康素养传播。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积极拓展健康传播新路径,持续打造金牌健康讲师、钱塘名医荟和杭医生等健康科普品牌。2023年,第十一届杭州市市民健康知识大赛参与人数达132万人次,3位杭州市“健康达人”被评为第二届健康浙江行动“健康达人”,荣获健康中国知行大赛全国季军、健康中国科普大赛一等奖、省健康技能竞赛一等奖、省健康家庭大奖赛一等奖。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素养水平达45.41%,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四是做实“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我市在长三角省会城市率先发放育儿补助,并开发建设省内首个人口均衡服务系统,累计发放补助资金2.38亿元,入选浙江省“十四五”妇女儿童实事最佳实践案例。截至2023年底,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街道(乡镇)覆盖率达到99.48%,托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国首创《婴幼儿成长驿站管理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建成婴幼儿成长驿站657家以及“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51家,公共场所母婴室700余个,被评为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2020年8月,我市在国内率先开展紧密医养联合体试点工作。2023年,为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卫医养结合服务项目人数达71.5万余人。全市建设安宁疗护病区23家,其中县级医院安宁疗护病区17家。6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推进老年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建立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功能维护机制,开展五大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

(三)健康服务走深走实,健康品质提得起

一是持续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进市级医院专科优势与基层全科服务紧密结合,开展全专联合门诊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体系。目前,全市由7家市属医院牵头,与53家基层医疗机构及公共卫生机构、院前急救机构等成员单位形成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成托管办医型城乡医联体22个和省市级专科联盟29个,实现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全覆盖。

二是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截至2023年底,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已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到国家推荐标准107家,占比55.73%。近三年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站)158家,建成星级智慧健康站78家。持续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新增公共场所AED 1000余台和新(改)建综合性急救站点12个,全市公共急救体系和城市应急能力更加强大。

三是持续提升重点疾病防治能力。在重点传染病防治方面,建立健全多点多源监测体系、分级分层分流救治体、医疗服务供给动态监测调配机制,有效应对传染病流行高峰。持续开展重点人群重点慢性病筛查工作,推进有成熟筛查技术的慢性病早诊早治。对符合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第二代长效针剂免费治疗。针对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和有效干预。

四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中医药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省第一,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成“诊前、诊中、诊后的一体化、全流程中医药数字化服务系统”。“放心云煎药”覆盖市区两级229家医疗机构,被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推广成为“浙江中药服务在线”。

(四)数字赋能入微入细,健康体验摸得着

一是“健康大脑”智慧体系日益完善。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高铁归集至市卫健大数据中心,全市医学影像已实现健康云存储。组建全国首个省级院前急救培训体系。“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小病慢病不出村(社)”分别入选国家和省有关推广案例。

二是“互联网+”健康服务提质扩面。全市11家市属医院、17家县级医院、1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驻互联网医院平台,形成“看病、报告、复诊、配药、结算”线上服务闭环。居民就医“数智陪诊”服务已推广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日均使用突破6万人次。主城区11家市属医院、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5个站点实现“云入院”服务全覆盖,5900余名患者已在基层医疗机构直接办理市属医院住院手续。

三是“人工智能”临床应用丰富拓展。截至目前,全市11个“5G+医疗健康应用”国家试点项目全部通过验收,“5G+应急救援”全面应用于亚运医疗急救保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已在13个区县(市)顺利完成上线应用。在第一届全国医学人工智能竞赛中,我市获特等奖等9个奖项,数量、等次均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四是“体卫融合”助力全民体质监测。在每个区、县(市)均建成2个运动促进健康“体卫融合”功能服务站,基本满足市民对体质监测的需求。全省率先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依托市属医院,成立4家运动促进健康指导中心,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全周期关注各类人群体质健康水平。

(五)健康支撑有序有力,健康善治撑得起

一是卫生健康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杭州是国内最早对爱国卫生管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公共场所AED管理以及无偿献血等工作实现地方立法的城市之一。同时,杭州市也是国内第一个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写进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城市,还是国内第一个发布大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意见的城市,形成了良好的健康法制传统。

二是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提档升级。实施名医名院长引育工程,近年来连续引进“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5名专家型人才担任3家市属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以备案考核入编形式引进2名C类人才到市属医院任职。2023年,市属医疗机构共引进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2人。在基层,持续开展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实施“万名基层医生进修”三年行动和“基层卫生人才训练营”计划。2023年,山区四县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平均为3.81人,提前完成省定2025年目标(3.3人)。

三是医企融合科技创新初显成效。通过建立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协作联盟机制、成立市卫生健康创新与转化中心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联盟、推进市级共享型生物样本库建设等举措,持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科创和转化环境。全省首创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医企融合“揭榜挂帅”专项,截至2023年,累计达成揭榜挂帅专项共12期1089项,撬动行业领军企业投入科研经费累计达6.87亿元。

四是疾控监督体系改革融合推进。全市疾控体系改革已基本完成机构整合。疾控条线和监督条线均保持原有身份不变。新机构的疾控和监督两条线按融合模式运行。单位领导交叉分管,职能科室完全整合,业务条线在保持原有运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融合协作。

二、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市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都进入了新阶段,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增减分化的趋势特征也同步显现,城市健康发展面临新形势。城市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面临着新挑战。

一是健康促进法制体系急需新突破。当前,《杭州市健康城市条例》虽然已经三次列入市人大预备立法项目,但是至今仍未进入正式立法议程。在法治背景下,由于缺少法律明确支撑,导致了把健康融入部门政策的有关工作,尤其是健康影响评价工作和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健康风险预警体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仍然不均衡。在资源布局方面,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过于集中”和“辐射盲区”同时存在。省会城市特有的“夹心层”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在基层和乡村地区,由于人才问题衍生出的服务能力问题,依然是影响居民在基层就诊意愿的重要原因。此外,院前急救体系也不够完善,距离国家、省相关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三是保障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首先是省级单位的比较优势造成人才虹吸现象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转变。其次是市属医院在学科整体谋划上不够系统,与省内同类学科差距越来越大。再次是疾控监督改革方向不够明晰。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使得区县卫生健康专业执法体系存在人、事、权不统一的现现象。

三、下一步建议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落实健康优先。首先,持续强化高规格的大健康治理平台体系,切实推动一批跨部门健康促进行动见行见效。其次,建议高水平编制出台《杭州市健康城市条例》,使其成为杭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以及健康城市建设的根本遵循。同时,建议及时修订《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进一步提升我市院前医疗急救能力,降低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是坚持系统谋划,促进共同富裕。首先是提高总体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充分发挥有限健康资源的比较优势,探索建立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以优化优质卫生资源布局,落实分级诊疗,避免无序竞争。其次是在人才成长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因地制宜加大对基层的政策支持力度,让业务骨干有盼头,让市民对基层服务能力有信任。

三是坚持多元共治,鼓励各尽所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健康城市建设,有利于更加高效的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水平。应大力支持成立健康投资公司或健康城市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可控参与到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补齐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资金缺口。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林海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