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
群众工作的总体性使命与专业社会工作之省思
2024/04/07 11:55

党中央成立社会工作部,既明确了社会工作的政治属性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又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已知“政治的社会工作”源于党的群众工作,那么“社会的社会工作”主要是从西方舶来的“专业社会工作”,能否与群众工作相融通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就有了扎根的方向,中国社会工作融合发展将不再是问题。社会工作将以群众工作的百年积累作根基,在构建话语体系、服务民生福祉上成就一个惊艳国际社工界的“中国故事”。

职业必有其操守,专业必有其使命。使命是专业存在的前提和专业认同的基础。所以,“专业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融通,关键在于找到两者的使命契合之处,讲清其中的道理,而不能停留于“政治正确”。应当承认的现实是,强调社会关怀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固然以其“助人自助”的使命为骄傲,群众工作却因专业建构不足而在使命上不够清晰。由于对群众工作的意义阐释往往止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政治目标,导致一些人将其误读为一种“政治统治术”,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对此比较敏感。

那么群众工作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专业社会工作者都知道,专业助人活动的规范流程从“接案”起步,这个环节重在沟通期望、建立信任、稳定关系,是成功助人的前提却远非成功助人本身。同理,群众工作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并不等于实现了其全部使命。群众工作的终极使命在“群众工作者”——中国共产党身上,等同于党的宗旨和执政使命,澄清在党的性质和纲领中,那就是团结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经由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其中,对“自由人”的向往意味着带领群众求“解放”,“联合体”的建构意味着组织群众谋“团结”。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绝不是仅仅出于道德情怀,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客观规律作支撑的,所以群众工作的使命也就有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事业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党只是群众中间的先锋队。因此,党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在当下的群众生活中,用真诚服务、民主协商、代表利益等柔性方式把群众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在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群众。在这方面,群众工作显然贯通了社会进步的微观目标和宏观愿景,党群关系中党的角色定位也比西方社会工作隐喻在“助人自助”后的“道德超人”亲民得多。

其次,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整体性系统性社会变革过程,必须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贯彻到这个过程的各阶段各领域。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和上层建筑的保障,否则就成了空想。因而,党在带领群众获得“彻底解放”后,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五大建设”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各阶段各领域都有其相应的中心任务,也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群众工作汇聚集体行动力量。在这方面,群众工作又把党的高远社会理想转化成了连续性、系统性的社会变革使命。相比专注于社会福利配置和人际关系调节的“专业社会工作”,群众工作承载的显然是一种总体性社会使命,它不仅更突出实践面向,也负重得更多。

群众工作诚然是一种政治工作,但如果用“专业社会工作”的逻辑,也还是能发现其蕴含的深刻社会使命。西方社会工作学者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专注于承载社会使命,但本质还是一种“政治的实践”。政治机制和社会机制本就双向交织、密不可分,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政治,而在于认同。中国的党群关系不是“精英操控大众”的关系,也不是“行政管控社会”的关系,而是骨肉相连的先锋队与群众相互赋能的关系,群众工作正是通过构建这种关系履行总体性使命。分析至此,或可助力群众工作的使命自觉,以及“专业社会工作”的自我省思。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教授、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马西恒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