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成立的邻里社区,是杭州市首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新型社区,入住了1.14万产业工人,是典型的融合型产业社区。2006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此调研,嘱托“一定要善待民工、关爱民工”“让民工吃好、休息好”“要对外来务工人员全面服务、加强管理”。17年来,邻里社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人为核心,坚持寓服务于治理,整合辖区特色资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构建“生活融洽、成长融心、治理融合”的幸福共同体。
一、“三个拓延”促生活融洽,让产业工人从“流动”变“留下”
从“有享”拓延至“优享”。为让产业工人“住得好”,区街社企多方联动,投入1.2亿元,改造提升1400余间宿舍、加装电梯11部,并以低于市场价50%以上的租金向产业工人开放。为让产业工人“吃得好”,社区把快餐店变成了有28个地方风味的美食广场,每天营运时间达18小时以上,满足产业工人三班倒随时用餐需求,让五湖四海的游子尝到家乡味。每年的产业工人年夜饭活动,惠及3000余人次。
从“个人”拓延至“家庭”。率先在全省尝试“由社区主导、建设产业社区嵌入式公立幼儿园”模式,可招收约110名幼儿,有效满足0-6岁子女家门口入学需求。连续13年免费开办“小候鸟暑期班”,受益职工家庭已超500余户。整合医疗、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成立邻里义诊小分队,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诊治服务。
从“物质”拓延至“精神”。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8小时之外的温馨家园,集自助办事、影音剧场、共享厨房等40个服务网点于一体,实现不出社区就可享受便民服务。率先在全区引入智能图书借阅设备,实现免费扫码借阅。为辖区产业工人开展心理健康“体检”、趣味运动会、相亲交友会等活动。组建蓝翎艺术团、邻里篮球队等民间文体组织,让青年群体在社区内交朋友。
二、“三大机制”促成长融心,让产业工人从“民工”变“技工”
构建“我要成长”的激励机制。建立新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首创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积分引导机制,依托“钱塘技工”数字化应用,形成产业工人精准画像和个人积分。配套出台提技、教育、健康等六大领域15条支持政策,构建多主体供给的政策体系,凭积分可享受考证补贴、住房租金补贴、就医绿色通道等服务,引导产业工人主动提升技能、成长成才。
构建“让我成长”的提升机制。推行岗位技能培训和在职学历双提升的“蓝领成才”工程,链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0余所高校,设置装配工、叉车工等50余门免费技能培训课程,并通过补贴的方式资助专科学历教育70%以上学费,助推产业工人“厂门口上大学”“家门口学技能”,铺就成长通道。
构建“成长反哺”的共赢机制。社区搭建共富学堂,推行老带新、传帮带制度,邀请从邻里走出的“金牌工人”“高级技师”“车间主任”等作为导师为产业工人上课。产业工人在技能提升后,既是社区的宝贵财富,也是助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社区“老居民”刘廷通过技能提升,带领课题攻关小组改进工艺,为企业节约了近百万元的成本。
三、“三圈聚力”促治理融合,让产业工人从“异乡人”变“自家人”
建强党组织领导“核心圈”。社区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纵向搭建社区、网格、微网格(楼道)三级组织架构,横向联动企业党组织,成立以社区党支部为主导、共建单位党组织参与的“大党委”,形成战时快响集结、平时组团服务的一张网。疫情期间,在社区书记的带领下,形成了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社区党员、医务人员、保安人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等融为一体的“1+N”应急响应体系,实现了疫情三年“无一人感染、无一栋楼封控”的奇迹。
激活居民群众“自治圈”。社区做好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工作,在重新划定网格、微网格基础上,依托社企党建联建机制,吸纳在职党员、企业员工、骨干青年加入“1+3+N”网格团队,推动在职党员“驻”网格、宿管员和产业工人“进”网格、两新党组织“联”网格。建立“网格议事日”制度,每周二面对面沟通会商居民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不断凝聚“社区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的协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