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
2024/06/21 14:30

   

近年来,中文热在海外持续升温,全球已有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为满足世界范围内的中文师资需求,2004年以来,已有6万余名志愿者奔赴151个国家和地区任教。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的开展,是中国教育“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志愿服务“走出去”相结合的经典案例,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变革劳动关系形式

任何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需要人力资本。而优化劳动力结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这些青年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归国后融入各行各业之中,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现有的人力资本结构。此外,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的开展,最初动力是政府面临公共资源的不足,以非营利形式供给中文师资。实践过程中,国内和海外之间形成的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方式,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的以志愿手段供给公共产品的模式,也为国家青年人才培养、人力资源配置等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指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突破既有的劳动关系形式,实现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的新型劳动关系,正是一种超越了传统雇佣劳动的关系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这种“生产性劳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可以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的劳动形式,在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形式中,个体摆脱了雇佣劳动的限制,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志愿者出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开展行动。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活动是个体志愿精神的外化和对象化,个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是自足的、愉悦的,也是全面的。

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实践“中国方案”

志愿服务源自人类的利他主义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仁爱”“兼爱”“乐善好施”等,都孕育了植根本土的志愿理念。但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即发生在陌生人社会、组织化、规模化的志愿活动,在中国社会发展还较为缓慢。国际志愿服务方面,中国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发挥制度优势,创新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实践了国际志愿服务的“中国方案”。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在国家平台上,以项目制形式存在于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之中,搭建了立足高校网络的招募选拔体系、兼顾国际和本土的培训体系、内外双重驱动的激励体系等,实际是综合了各类主体的优势,实现了各项资源的共享。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在内容、形式、机制等各方面生成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经验,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志愿服务和教育交流领域的经典案例,也将引领世界志愿服务的发展。

服务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的道德性、利他性、公益性,使其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国的志愿服务总体起步较晚,社会文化氛围中的志愿精神培育仍需要较长时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精神的发展,对于加速培育志愿精神,进而服务公民道德建设,起到重要“催化”作用。

志愿精神源自人类的利他主义信念,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为人类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积极合作、互惠互利的共同体意识。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信念,培育了一种源自文化认同感的志愿精神。项目愿景被表述为:“推广汉语、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传播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磨砺自我、奉献爱心。”其一,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中融合了民族情感。一项针对志愿者的数据调查显示,志愿者参与动机中比重较高的前三项是:“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喜欢从事该工作”。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对传播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其二,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中融入了职业信念。志愿者中的大多数都热爱汉语教学,在任期结束后选择留任或者转为公派教师,继续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其中有些更是留在当地成为了一名本土中文教师。在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中,民族情感、职业信念、志愿精神,三者交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志愿精神,成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

播撒中文种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其目标是在“美美与共”的思想理念下,搭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交流体系,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是一股特殊的力量,相较于公共外交的宏大叙事,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通过教育实践赋予了文明交流更多情感力量,这种情感力量成为增进文化理解的重要因素。

志愿者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树立了积极的当代中国青年形象,被海外媒体亲切地称为“透视中国的名片”“来自中国的天使”“最可爱的人”。这种积极的青年形象,正是国家形象的微观缩影。从日出到日落,从南半球到北半球,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在讲台上默默耕耘,仿佛新时代的郑和远洋,将中华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无数的微观实践中,语言教育和志愿服务完美结合,搭建起了文明交汇的涓涓细流。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媛媛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