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工作部主管刊物《乡镇论坛》杂志近日刊发系列报道,聚焦杭州市围绕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在探索基层治理精细化路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积分制改革、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锚定“三化”目标
锻造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锚定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目标,全力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锻造出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聚焦顶层设计
打造基层治理“生力军”
杭州市坚持高站位高标准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从人员选拔、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全方位推动人才制度化管理。
重制度优化,绘就发展蓝图。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办法》《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专项周转事业编制管理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明确社区工作者职责定位、管理考核、职业成长和工作保障,为高质量推进队伍建设明确路径。
重人才选聘,注入源头活水。把好“选人关”,通过民主选举、公开招聘、组织下派等形式,不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一大批文化程度高、年龄较轻、有开拓精神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入围”的统一招录机制,注重选聘社会工作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源头上提高选聘标准,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1.8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8.31%。
重长效管理,规范队伍建设。执行错时工作制,实行法定节假日、 双休日值班制度。普遍建立社区综合服务接待岗,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实行“一口式受理、全科式服务”。优化网格工作模式,探索包片联户、包网入户制度,全面落实“两个50%”的要求,即社区每日安排50%以上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联系走访,每个社区工作者5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走访服务群众,将服务力量进一步下沉至社区一线,减少坐班人员,增强走访力量。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将群众评议与组织考评相结合,相关结果作为绩效报酬发放、岗位调整、等级晋升、奖励惩戒以及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
聚焦能力建设
打造服务治理“多面手”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杭州市积极推动“全科社区工作者”建设,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导向,提升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
多维发展,打造“全面+专业”队伍。推动“全岗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定“全岗通”岗位说明书、业务指引等工作手册,引导社区工作者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71.2%,居全省前列。滨江区推行“一人一岗一次办好”,社区居民办事一次办结率、月均走访居民户数、社区活动数、居民诉求解决率均提升15%。探索社区工作者项目运营能力建设,从普通社区工作者中选拔出“项目社区工作者”,鼓励其创办专业社会组织入驻党群服务阵地,并持续提供支持,进一步壮大优质专业服务供给主体。拱墅区选拔培养“项目社区工作者”107名,牵头成立社区社会组织20余个,孵化承接养老、助残、助困等社区服务项目400余个。
强化培训,建设“分级+分类”体系。将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行分级分类培训,构建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培训体系,深化社区治理“导师带徒”制度,选树202名省、市、区三级“治社名师”,采取发布“导师宣言”、签订帮带协议等方式,落实“治社名师”帮带责任。建设34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训点,根据不同岗位、不同条线举办不同培训。市本级每年举办专业培训班,推动举办“雏鹰计划”、“社区工作者优才营”、特色工作坊等互动型培训课程;开展“对口学”“跨市学”和“出境学”,近年来累计组织72名优秀社区工作者外出学习交流,拓宽视野。区(县、市)和乡镇(街道)立足实际,对社区工作者开展岗前培训、年度轮训以及人才发展培训。滨江区制定社区工作者分类培养办法,实施社区工作者“102030”培养工程,描绘领军、专业、潜力三型人才画像,以小组式、项目化、验收制方式推进分类培养。
数字运用,实现“轻车+壮马”提能。搭建全市“减负在线”平台,迭代升级“一表通”应用场景,依托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归集基层治理相关的人口、房屋、企业等基础数据及各职能部门业务数据,通过一体化集成,实现高频报表自动生成、临时报表快捷定制、常用字段自动填充等功能。目前,“一表通”已归集市区两级数据报表195张,涵盖2862个数据字段,有效减轻基层填表负担。探索建设全市基层治理全量数据仓库和社区工作案例库,实现全天候政策咨询、智能办公和问题处置指引等功能,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聚焦激励保障
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杭州市创新关心关爱举措,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物质和精神进行全方位保障,充分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精进专业的积极性。
加强待遇保障,激发干事热情。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建立“三岗十八级”职业薪酬体系,社区工作者年平均工资(不含按规定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费用)按照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1.8倍确定,并实行动态调整,做到优绩优酬。实行职称津贴制度和特殊荣誉津贴制度,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区工作者给予每月200~600元的职称津贴,对在社区连续工作满20年的社区工作者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特殊荣誉津贴。各地积极细化落地举措,推出加大组织激励力度、提高优秀等次比例、提前晋升工资等级、提高疗休养标准、增加体检项目等一批硬招实招。
拓展职业空间,打通上升通道。健全职业发展体系,在全省率先推出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专项周转事业编制、面向优秀社区工作者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等政策举措,有效打通社区工作者上升通道。目前,全市已有166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专项周转事业编制,14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提拔进入乡镇(街道)班子,有效调动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积极性。同时,持续推出领军人才、督导人才等培养机制,建立153名省、市社区领军人才队伍,培育202名市级社会工作督导助理,拓宽社区工作者专业化道路。
实施暖心行动,营造关爱氛围。连续15年举办社区工作者节,实施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开展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和个案服务等。会同市总工会连续两年每年组织1200名社区工作者参加疗休养活动。通过成立关爱基金或基金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困难社区工作者的关心关爱。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先进社区工作者典型和感人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的浓厚氛围,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