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在萧山看见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新农村
发布时间:2024-08-28 09:06:25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新农村是什么样子?车间里全自动播种机流水作业、育苗室内新品种子蓄势待发、绿水青山间的乡村博物馆焕发无限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昨天,“在萧山看见中国式现代化2024全国主流媒体萧山行”活动成功举办,让一幅幅都市田园乡村新画卷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

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

萧山浦阳的谢径安·传化农创村,这个由政企村农合力打造的“大村庄”集浦阳谢家、径游、安山三村之长,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上另辟蹊径,大刀阔斧走出另一条路。

以乡村产业为例,科学家们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在这里,农作物有一套专属生长模式。

播种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坐在椅子上动动手就能实现,完成“落户”的种子们将会被送进另一边的催芽室,静静等待萌发。在这里,工作人员为它们打造出一片净土,不仅没有风雨的侵袭,光照、温度、湿度都是生长的最佳状态。

相较于“看老天爷”脸色的传统模式,在农创村长大的农作物们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一键全包”式的种植方式将会带来哪些改变?

“整个催芽过程由于不受天气影响,生长周期是均衡稳定的,而且种子的整体萌发周期也几乎一致,不会参差不齐。经过测算,萌芽后的成活率能够达到95%以上。”农创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生长周期会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以番茄为例,可以快1周左右。”

除了发展生物种业,农创村构建起“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发展加工流通,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花卉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截至2024年7月,已直接带动村农增收1060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就业289人,公益活动惠及当地群众9760人次。

通过加速乡村产业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塑造乡村宜居环境、汇聚乡村多元力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如今的“谢径安”成为萧山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新模式。

留住乡土文化与情感记忆

27家乡野上的博物馆焕发新活力

当视野落回到萧山的乡土文化之间,座座具有鲜明风格的乡村博物馆惹人注目。

数据显示,有27家省、市级乡村博物馆坐落在萧山的广袤田野上,成为展示萧山历史人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萧山区进化镇,以烧制印纹硬陶的龙窑和帝王冠冕为造型灵感的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从外表看就亮眼。

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展示印纹硬陶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湾里窑址而建,亦是萧山古越文化和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另一侧的茅湾里陶瓷艺术馆则对印纹硬陶的历进行了另一番创新演绎。

值得一提的是,以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为核心,进化镇还将汤寿潜故居纪念馆、葛云飞葛理庸葛树滋一门三英烈故居纪念馆、宋韵欢潭景区、茅湾里陶瓷艺术馆、天域开元酒店、一浮居等六大文博基地串联,形成了“非常6+1”农文旅共富工坊融合链。

村落间,一个“没有围墙的乡村博物馆群”就此形成,吸引了无数旅客前来打卡,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在过去,博物馆一直被认为是存放文物的“仓库”,而今,乡野之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乡村博物馆正在焕发出全新活力,演绎出种种可能——无论是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空间,还是融合进农文旅的经济新业态……留住乡土文化与情感记忆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活”起来,“热”起来。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通讯员 毛越 张文杰 记者 周雨菲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