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一曲运河之音,穿越古今
发布时间:2024-07-11 16:39:32

一曲运河之音,穿越古今

夏日清晨的小河直街早早醒来,踱步于青石板街道,走过榆钱树下阳光斑驳的集市,走过咖啡馆、餐厅、手作铺子,在人来人往中,推开那扇深色大门,见屋子深处阳光落下来,一面屏风上,一段水磨腔旖旎而起: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一曲《牡丹亭》,仿佛从时间深处朝我走来。一曲水磨调,传唱六百年,仍然令人心驰神往。

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

这里是依傍着京杭大运河的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也是昆曲演员杨崑的个人工作室。17岁时,杨崑在婺剧团第一次听见昆曲,“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自此如元曲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里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昆曲从此成为杨崑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

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位于杭州拱墅的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自宋代以来,这一区域一直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区域,晚清时期被喻为“320国道”。如今的小河直街,仍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反映着清末民初运河沿线百姓的生活境况。

杨崑说,那些曾如她一般的昆曲中人,几百年前,正是通过京杭大运河往来南北“跑码头”——沿着岸边城市,在丝竹管弦之中袅娜转身、一唱三叹。杨崑还查阅了元曲大家汤显祖来大运河的踪迹,她说,汤显祖至少有四次经过小河直街一带。这是杨崑将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安置于此的重要原因。

舞台上的杨崑

被誉为百戏之王的昆曲,自明代初期开始风靡,一度文人皆以家中有“昆曲班子”为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杜丽娘对柳梦梅之情,是汤显祖对昆曲之情,是杨崑对昆曲之情,也是世人对昆曲之情。

世人对昆曲的一往情深,正依赖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中国戏曲传播向来有“水路传播”一说。明初时,昆曲起先流行于苏州、太仓一带,后以苏州为大本营,沿着大运河向沿岸城市扩展,终“火遍”大江南北。据范濂《云间据目抄》载,明万历年间,与苏州相邻的大运河沿岸城市松江、常州等地,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等地率先出现“首尚苏州戏”的现象。那时的昆曲已如水流过境,呈现出“独占”之势,来往各地演出的专业昆班频频出现。

2018年,杨崑将这间古街上的屋子打造成一个传播昆曲文化之所。小小一方天地里,陈设相当素净,昆曲服饰、头饰,几本曲谱,还有杨崑悉心照顾的十六盆兰花——雅致的昆曲,也有戏中兰花之称。但在这空间里,昆曲幽深如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国籍的人,在杨崑的举手投足与婉转曲调间,“穿越”回昆曲的世界。

会客厅已成为传播昆曲文化之所

杨崑指导留学生

在杨崑看来,昆曲不仅仅是戏曲,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介质与窗口。在主题上,昆曲包罗万象,典籍正史、街头小说、宫闱轶事、神化传说都可搬上舞台。在美学上,昆曲有曲调、有诗文、有诗酒花茶、有生活……“昆曲里甚至有园林。几乎空无一物的舞台上,杜丽娘要演出游园的意境。”昆曲是综合性的艺术。白先勇先生曾说过:“昆曲是中国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典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就在过去的五月,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先生来到小河驿,杨崑给他表演了一段昆曲唱腔,演绎了三种不同的“笑”。白乐桑感叹,笑一般只代表喜悦快乐,但中国戏曲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喜怒哀乐都放进“笑”里,用不同的唱腔表现出来,赋予更多的含义。法国艺术家、“法中文化交流的使者”雷米·艾融先生来到这里后说,虽然听不懂昆曲,但却能理解它的美妙。

法国艺术家、“法中文化交流的使者”雷米·艾融先生来访

昆曲的迷人,正是它可表达的丰富性。它可跨越语言与国界,抵达不同人的内心深处。

200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世界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包含了中国的昆曲艺术。如白先勇先生所言,昆曲是世界级的艺术。

大半生都沉浸其中的杨崑说,是昆曲让自己有了第二次生命。这第二次的生命让她热爱,让她闪光,让她沉醉。在昆曲里,她辗转不同角色之间,体会着不同的人生。有了昆曲,生命足够丰满。

但昆曲也有自己的人生,六百年间盛衰交戈,一度式微。已是国家一级演员的杨崑在练功演出之余,试图通过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将昆曲的文化艺术呈现给更多的人。不负众望,总是在杨崑亮出“功夫”的刹那,便惊艳全场。袅袅婷婷间,杨崑打开了随身携带的曲谱念白给我听,她说,多美。念着念着,她便不由自主唱了起来。曾经古老幽远的“运河之音”,又在这古老街巷响起。

来源:潮新闻   作者:运河墨客联盟作家 松三   编辑:高明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