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端午、中秋,在三大承袭传统的小长假当中,清明祭祖、中秋团圆,南方与北方大致趋同,端午却是个例外。于大多北方人而言,端午不过是吃一只粽子的事儿,只有在水乡长大的南方人才能理解内在涵义——挂艾草喝雄黄酒,包粽子看龙舟,通通都离不了水。
在江南,端午是和大江大河、小涓细流一同消涨的日子,它的BGM(背景音乐)里,一定有一个声道是水流过的声音。
这个端午,我选择去运河边的富义仓逛逛。翻过运河上的江涨桥,右转入霞湾巷,到了丽水路岔口朝南看,便能看见富义仓标志性的那堵白墙,这里是它的北门。而正儿八经挂着“富义仓”牌子的南门,则在胜利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而比起小长假时西湖景区的人潮涌动,这里似乎能让人瞬间忘记自己依然身处城市的中心。
事实上,说起“富义仓”这三个字,总会有一种热热闹闹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它之于老底子杭州人,恰如王熙凤之于荣国府,每每提及这个地名,身虽未到,其神已传得淋漓尽致——富足丰腴,稻菽满仓。
行走于其中,我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作为仓储文化遗存的富义仓,白墙黛瓦、木门木窗,在周边林立的高楼中是一种气质独特的存在。不妨把时间线索拉回到百年前,彼时,人们称大运河为“铜帮铁底运粮河”,漕运是运河之上当之无愧的主角。据史料记载,大运河上运输的粮食不仅由南向北运往京城,还有两湖、赣皖的粮食由长江入运河,再南下分销运河沿岸各地。于是,停泊船只转运的漕运码头应运而生。其中,江南一带,最有名的当属富义仓。
如今,物流发达,漕运停办,但以富义仓为代表的历史遗存,却迸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留存下的建筑、遗迹,成为历史的不灭见证。而几个月前刚完成提升改造的富义仓,现在成了运河边的一座小型博物馆。我在这里便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运河漕运主题展,除了文物的展陈,更有崭新的多媒体艺术呈现,从传统的水墨媒材延展至其他绘画媒介语言,将运河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得更加立体。
听闻在未来的规划中,富义仓会成为一个多元化剧场,除了看展,还能看音乐会、看戏剧,成为现当代艺术的“运河会客厅”,不禁让人充满期待。
这时候,不太嘈杂的巷子中,隐隐传来隔壁香积寺的钟声。面前的咖啡在渐渐冷却,因为格外注意,我能感觉到咖啡的香气也发生着比平常更多的变化。古寺钟声和运河之上穿梭的游船声、人群声,似乎也像香气一样,变得层次分明,无法混淆。
作为一家火遍社交网络的咖啡馆,南泊山以主打云南豆著称,并自成风格。喝着咖啡,我和咖啡师小哥聊起了手中这杯山眠拿铁的风味。
“几年前,大家都觉得云南的豆子有种根茎味,不高级。当地的种植者想尽办法将那股味道去掉。可事实上,有个性的豆子才是最难得的。”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咖啡豆发酵处理工艺,并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喝不像咖啡的咖啡,但相对于‘浓妆’,我们更想教会客人们去品味‘素颜’,那才是纯粹的云南味道。”
我猜,从事咖啡萃取事业并乐此不疲的人,一定是因为对世界的感悟很敏感,能敏锐捕捉到在地风土中的风味与香气,同时,也会加倍感受到世界的粗糙和快速。在剩下的时间中,我慢慢喝着咖啡,而咖啡师小哥则继续用刚才的方式,接待着新的来客。
这个午后,我在大运河边的粮仓、码头和咖啡馆中穿梭,却丝毫感受不到冲突和突兀,就好像这个城市有某种走向未来的奇妙能力,让人相信即使苏东坡还在,他也会在喝完一杯咖啡后,留下一行诗词,转眼间,他喝的这杯咖啡就能变成本塘咖啡圈的畅销单品。
古老运河的历久弥新,与年轻人的回流,都在伴随着烟火气的生活中,一场展览中,或者一杯咖啡中,缓慢地融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