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为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进一步充分阐释大运河文化、展示浙江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果, 6月17日,“千年国脉,古韵今辉”第四届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杭州主场)在大运河杭钢公园焦炉艺术中心举行。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郑建华在仪式上致辞。他表示,十年来,浙江省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坚持还河于民,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大运河文化融入生活,融入民生,本次活动所在的大运河杭钢公园正是展现大运河华丽变身,成为工业遗存转变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的优秀案例。
这十年,保护、传承、利用带来的变与不变,在大运河(浙江段)接续上演、交替呈现,古老大运河焕发出了时代新风貌。会上,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大运河(浙江段)申遗成功十周年成果影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现场对大运河(浙江段)综保成果作出点评,她表示,作为纳入世界遗产河段最长,比例最高的省,浙江省的工作为大运河整体保护和申遗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申遗时代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经验。
为持续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赋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新型人文城市建设,2024年6月,全省16家文物遗产和名城保护研究机构发起成立了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世界遗产与名城专委会。活动现场,世界遗产与名城保护专委会正式揭牌。未来在专委会的带领下,将广泛凝聚专业力量和社会共识,持续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指导全省各地世界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协调遗产风貌保护和城镇建设、乡村更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传承的精神深植当代生产生活。
启动仪式上,央视纪录片《我与大运河》的总导演张海龙先生和资深媒体人、城市秘密创始人王群力先生展开了一场名为《至今千里赖通波》的精彩对话,二人通过分享自身与大运河的故事,以深入的视角带来了关于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王群力说:“曾经的杭州因为运河的滋养,为城市带来鲜活的生命力,而今我们将用这些已长成的生命力反哺运河,把它从流动的交通水道,转化为共同的文化基因,形成城市生活底蕴。”
在交流中,张海龙也分享了自己制作纪录片心得,他说:“纪录片中有一句话我最喜欢‘任何一座城市,只要拥有了运河,就有了出海的港口’,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互联网,它连接了江、河、湖、海、溪,连接了各种水系,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连接,正是这种连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守望相助。”
今年,杭州激活资源禀赋优势,以“探寻千年古都文脉·杭州记忆唤醒之旅”为题,启动了杭州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游线项目,巧妙地将“三大遗产”连缀成线,向全世界展示其璀璨的精髓,不断提升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仪式现场,杭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游线发布。该线路共设有西湖风雅游、运河文脉游、良渚探源游三站,不仅展示了杭州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深入挖掘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季节更迭,还将带来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
大运河(浙江段)沿途流经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五地市,每一地都承载着千年国脉的律动,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浙江段)的文化遗产长廊。活动最后,来自五地市的综保人士共同上台,将各自带来的本地流域的运河水在特制装置中汇合,宣告活动正式启动。这也象征着五地市之间将紧密团结、有效协作,共同致力于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监测研究室主任傅峥嵘始终参与在大运河保护的一线,他说:“这十年来,我们始终是规划先行,按照规定一步步执行,我觉得这10年,我们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了。”傅峥嵘满眼欣慰,他指了指大家所在的杭钢公园,继续说:“2019年以后,国家爱大运河文化带国家公园开始建设后,运河沿线的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你看看我们现在所在的杭钢公园,以前的重工业制造场如今可以开音乐节、办艺术展,我个人觉得大运河的保护首先就是要利于人民的生活,根据时代的变化,为人民打造更适宜的城市空间。”
浙江省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览(杭州主场)——千年国脉,古韵今辉同时开展,回顾大运河的申遗及保护之路、展望未来发展,凸显京杭两端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拂晓之光——大运河的价值与共识”“拂尘见金——大运河的保护与阐释”“拂熙而来——大运河的发展与未来”,最后在“尾声”中讲述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遗产保护的结束,而是新一轮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保护的开始。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浙江省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览(杭州主场)——千年国脉,古韵今辉展览时间从6月17日持续至7月16日,地点为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杭钢公园焦炉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