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郭艺:一手牵孩子,一手扶老人,让非遗文脉传承赓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1-22 10:08   

一手扶老人,非遗馆成传承人之“家”

“非遗的核心是人。”郭艺认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都植根于人们的文化情怀。省非遗馆里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几代手艺人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很多的展品,都是传承人无偿捐赠的,当中不乏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作品能放在省非遗馆,那是最高的荣誉。有代表性传承人曾对我说,省非遗馆就是他们的家,这让我非常感动。”

一方面,要根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而另一方面,就是与时间赛跑,记录非遗的传承实践。浙江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6位,在世的还有144位,但70岁以上高龄的已占到总人数的70%。“他们是民族瑰宝的守护人,是薪火相传的接续者,我们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拍摄、保存,让各种活态的东西都可以被影像记录下来。”郭艺说。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的生活状况,时刻牵动着这位非遗保护中心掌舵人的心。郭艺说,自己今年两会的另一项提案,就是关乎传承人知识产权的问题,她觉得有必要要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们可以关注到。当下,市面上有不少文创产品,都是在传承人的非遗技艺基础上进行转化的,有些甚至直接是把他们的产品用作文创商品,然而传承人们的利益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郭艺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案例。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苍南夹缬,是中国古代织物印花染色的一种特色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号称中国织物印染的活化石,古代曾用作国礼。传承人做一副夹缬的雕版,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前就有传承人帮一个企业做夹缬雕版,最后这个企业给传承人的回报就是一双皮鞋。

“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在少数,有的传承人跟我说,他的技艺被拿去做商业化应用,结果企业主给了他两瓶酒就当作是打发了。甚至有些商家在未经过传承人允许的情况下,就擅自把他们研发的手工艺作品,山寨复制后拿去卖。我觉得我们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去对传承人的利益得到更充分地保障。”

非遗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特色,很大一部分也是源自它的“烟火气”,引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馆进行现场展演。郭艺争取到社会公益人士的支持,专门成立了非遗保护公益基金,用来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实践,还会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去做相关非遗技艺的IP孵化,找网红给代表性传承人带货,为他们的非遗项目做专题展览。此外,驻馆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拥有无偿使用省非遗馆内各项基础设施的“特权”,让驻馆代表性传承人有更深切的归属感。

“如果说博物馆是文化殿堂,非遗馆一定是人间烟火,它呈现了生活百态。”郭艺说,非遗保护,就是要赓续华夏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非遗传承,触摸非遗的匠心,感受非遗的温度。我们一定会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点赞,为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欢呼。”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赵磊  编辑:方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