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但浙江的农业产业门类齐全,茶叶、蚕桑、蜂、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
浙江也一直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发展。2022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年4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种业企业培育的指导意见》。
那么浙江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特色产业如何打造?传统产业如何焕发“新生”?在省两会期间,三位深耕农业领域的省政协委员分享了他们的观察和体会。
省政协委员钦韩芬正在发言。受访者供图
钦韩芬:让中小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钦韩芬经营的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也是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新鲜水果类别的供应商。但是钦韩芬却告诉记者,“我这次两会是来为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声的。”
原来,她还兼任全球浙商总会新农业委员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和常山县工商联主席,在与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中,她发现了现在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
“最要紧的就是融资难,因为农业企业资产不能抵押。”钦韩芬说,由于农业用地多为农村集体流转地,所以生产设施建设用地性质特殊,这导致了同样是在土地上的不动产,但工业与农业的资产等值不等效。而农业设施不能用作贷款抵押物,直接导致农业企业无法完成银行信贷,进而限制了农业企业的信贷额度和融资周期。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让民营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这让钦韩芬看到了问题解决的希望,她说:“在符合土地利用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希望能够允许农业企业依法依规处置农业设施。”
同时,钦韩芬还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她建议,可以创新融资机制,尝试探索农业资产证券化、农业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以此拓宽农业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相信在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型农业企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钦韩芬说。
省政协委员练素香。记者 梁亮 摄
练素香:借“东风”重振产业雄风
“我一直关注竹产业的发展情况。”练素香是浙江双枪竹木有限公司竹材研究院执行院长,连续三年,她的提案里都少不了竹产业的内容。
但今年有些特别。就在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我国将在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加速释放竹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
“浙江竹林面积将近1400万亩,如此丰富的资源,更应该开发利用好。”练素香表示在这样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全国多地已经开始了行动,推出各类相应政策支持竹产业的发展,作为毛竹大省,浙江应该走在前列。
在基层的调研走访中,练素香发现,浙江竹林退化情况十分严重。“70-80%的毛竹林得不到利用,在松散的管理模式下,平均每亩年收入极低。”练素香解释说,由于竹价持续走低,大面积的毛竹无人砍伐,满山都是老竹和死竹,可砍伐的材用竹会越来越少。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创意农业,建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00条。“这就给很多地方利用竹资源提供了方向。”练素香说,从一产笋、竹林,到二产的竹炭、竹筷、竹板、竹笋等,再到三产的竹制工艺品、竹文化旅游等,竹产业可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可以考虑先进行竹林流转。”练素香表示,通过把分散在竹农手中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流转至经营大户、农村合作社、国有企业等统一管理,提高利用率。
同时,她还建议加强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很多竹子砍伐了,也运不下来。想要整个产业发展起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支持竹林道路建设以及砍伐运输工具的配置。”练素香表示,只有补足了一产的薄弱环节,二三产才能蓬勃发展起来。
省政协委员李晓军。记者 梁亮 摄
李晓军:让茶产业焕发新生机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丝绸、茶叶、黄酒、青瓷、木雕、中药材等历史经典产业塑造新辉煌。这让深耕茶叶产业多年的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军颇为振奋,他一直盼望着浙江茶产业能更上新台阶。
“龙井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不仅是浙江省的代表性特产,更是浙江共富的‘金叶子’。”在李晓军看来,现在的茶叶产业正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政策的支持,来继续擦亮这片“金叶子”。
“目前最关紧的就是从政府层面引领茶叶品牌的打造。”李晓军说,目前浙江的龙井茶品牌设施面临着“区域品牌强、企业品牌弱”的问题,而市场上的龙井茶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如果消费者买到了品质有问题的茶叶,影响的是整个龙井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所以李晓军建议,从农业知识产权的角度推动浙江龙井茶品牌建设。“比如应该大力保护茶树新品种,这是龙井茶品牌建设的基础。”李晓军表示,茶树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着茶好不好喝、好不好卖,也关系到茶农的收入。所以对于龙井43、中茶108等良种的保护势在必行,对于培育的茶叶新品种也应当给予奖励。
“经典产业想要焕发新生机,还是要从打破固有的模式开始。”李晓军在工作中发现,浙江茶农很多,但是零散的茶农很难批量化、标准化生产茶叶。而与此同时,龙井茶市场需求却逐渐扩大。所以他认为,如果政府出面将企业与茶农“牵起线”,让茶农种好茶,而企业通过标准化流程化操作来制茶、售卖,双方就可以共享规模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
“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去推动文创、文旅等龙井茶产业的多元创新发展。”李晓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