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高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怎么做好困难学生扶助工作,不错漏每个需要帮扶的孩子?
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清告诉潮新闻记者,近年来,网络上不时出现一些“伪困难生”骗取补助或学生领取助学金后高消费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和思考,怎么才能精准识别、资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清 受访者供图
观察中,袁清发现,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一些疏漏:对申请资助学生的辨别与资料审核不严;对领取助学金学生的跟踪调查与经济情况更新缺失;未能持续追踪扶助学生的发展样态,导致重复扶助、扶助平均化和应扶未扶的问题。
袁清表示,助学工作关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过去多年来深受国家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她建议,结合浙江省数字化发展优势,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浙江省高校精准识别与助学机制,实现识别与资助全过程的数字化。
“助学工作,我认为要从源头把好关,做好数字化的信息采集工作。在学生自主提交材料和高校采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关注、分析相关学生的校园卡消费信息。如果能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形成联动、配合,动态关注、记录学生家庭经济及个人情况,就能形成学生的数字信息档案、动态信息库。”
袁清解释道,现在高校助学工作多依靠学生提交材料,一旦评定完成就基本很少再对学生经济情况进行后续更新,不免出现疏漏,将数字化技术引入高校助学工作,能够保证信息的动态更新,及时补充需帮扶学生。
她表示,目前网络上所谓骗助讹助的新闻,主要还是在认定环节出现疏漏,因此,她建议在建立相关学生的动态信息库之后,建立科学的扶助认定模型,根据高校所在地和生源地的经济水平、学生家庭收入水平等指标制定数字化的认定标准,并对有关学生的基础信息和消费水平进行分析,形成相应的数字画像,匹配扶助等级,“让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切实受益。”
另外,袁清还建议搭建浙江省高校智慧资助管理平台,通过收集、保存、分析申请资助学生的各项数据,实现助学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比如说,在智慧资助平台上,学生可以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方式进行“奖、助、贷、补”四项资助工作的自主申请办理,形成咨询-回复、申请-审核、评价-提升、投诉-整改四个基本管理路径,既保护学生的隐私,也能让资助工作标准化、透明化、简易化。学生可以在平台查阅各项资助信息,也可以自主申请学费减免、饭卡补助、路费补贴和衣物援助等资助形式,让学生们得到最实际、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