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在中长期发展蓝图中的战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有哪些新变化?怎样在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新闻1+1》本期节目连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共同为您解读。
“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张晓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所以五年规划会起到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十五五”时期是我们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理解五年规划是我国治理体系优势和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通过五年规划,而且不仅仅是五年规划,包括“两步走”战略等,形成了一个成序列的、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预期。这样的稳定预期,给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了非常重要的确定性,这也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宏观治理体系给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十五五”时期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张晓晶:当今世界面临着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之变,这样一些变化其实就是很多不确定性,很多风险在增加。但与此同时,危中有机。我们一定能找到发展的机会,我觉得这是第一个需要理解的。
我们还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国际形势。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这一点在“十五五”时期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发展的一个外部不确定性。
面临这样的环境,我们要抓住这个所谓风险和挑战并存的态势,能够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中注入我们的确定性,使我们的发展行稳致远。
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张晓晶:一是在面临这么复杂的环境中,我们要做到“六个坚持”。然后我们要全面的深化改革,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相结合,统筹经济发展和安全。
二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现在有很多事要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所谓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统一大市场、扩大内需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非常紧迫的任务。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我们才能更好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哪些变化与侧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张晓晶:这次对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强调,值得关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在提到国内大循环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只想到怎样扩大内需,需求层面怎么做到促进循环,但是实际上供给面是更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方面被卡脖子了,循环根本就循环不起来;
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实际上是应对当前我们外部复杂环境,以及真正做到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在国际社会中有自己地位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撑。没有科技强大,很多话语权就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