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建设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发展新阶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始终站在观察者和实践者的角度,密切关注着这一过程。如何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促进城市生命力的可持续,是他的思考题。
在他看来,中国城乡的发展是联动的,特别是城市历史街区,通常与乡镇巷道肌理同构,因此城与乡的更新工作应同时覆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空心化”问题类似,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中心地区不可避免会面临人口减少、经济活动衰退、基础设施老化的“衰弱期”,大城市的活力和功能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转移。“如今,不仅需要乡村振兴,城市中心也面临着一个‘再复兴’的问题。”王澍委员表示。
现阶段,城市更新已成为国家扩内需、稳投资、促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然而,破坏性开发也有发生。对此,王澍委员指出,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城市肌理的保护是不可突破的底线。
历史老城区建筑密度高,街道细密,地块细碎,形成了特有的氛围与人气。王澍委员提醒,各地应脱离“大拆大建下的大地块规划与设计”惯性,转向对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多样性历史记忆保护、真实的生活形态保护,以及相关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文脉延续的“精细”模式。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体现“能保尽保”的原则,为各地展开城市更新的具体工作作出明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