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一过,天气越来越凉,不少健康问题也随季节更替悄悄“找上门”。血压波动、带状疱疹高发、睡眠障碍暗藏认知风险、视力下降背后或是眼病作祟……老年朋友该如何科学应对,防患于未然?记者采访了广州多位权威专家,针对中老年高发疾病,送上一份详尽的养生防病指南,助爸妈安稳度秋。
患有心脑血管病,警惕多病用药“打架”
心脑血管问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困扰之一,且随着季节变换,意外频发。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薛玉梅教授介绍,重阳过后,随着人体从出汗多到不怎么出汗,调节能力较差的老年朋友会因为皮肤表面血管收缩,容易出现血压波动,一旦仍按夏天剂量用药,控制情况不太理想,容易叠加心慌、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出现短期内高血压失控,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风险升高。
专家建议,从夏入秋,或随后的从秋入冬,心脑血管患者都应启动密切的血压、心跳指标监测,当波动较大时,应及时就医复诊,由专业医生做好药物调整,生活时要及时添衣保暖,尤其是头、颈部做足保暖工作,不仅避免寒冷刺激,还防范伤风感冒导致的感染问题。
其次,老年朋友此时要梳理好多种疾病进展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疾病等等,用药不能简单叠加,高血压药物、心律失常使用的抗凝药物、预防心绞痛的抗血小板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多病用药“打架”,可能导致副作用的发生。老年朋友可选择老年共病多学科会诊门诊,半年常规就诊一次,由专业医生帮助梳理病情控制与用药调整。
此外,建议75岁以上的老人,60岁以上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还有力不从心、体力下降、食欲不振、状态大不如前的人,应警惕是否进入老年衰弱状况,可到老年医学科进行一项老年综合评估,除了脏器问题外,还针对性防控营养不良、肌少症、骨质疏松与跌倒骨折等全身性问题。“预防胜于治疗,这项评估是在常规体检外非常值得的有效投入。”薛玉梅说。
警惕“先痛后疹”,抓住黄金72小时治疗窗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生蛇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胡云峰指出,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以中老年人及免疫力较差者为主。50岁及以上中老年群体、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其主要高风险人群。
在预防策略上,胡云峰明确将疫苗接种列为首选措施:“疫苗相当于模拟一次轻微感染,能有效激活免疫记忆。”
早期识别症状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胡云峰描述典型发病过程:“在劳累、压力等诱因下,身体局部可能出现跳痛、抽痛等神经放电式疼痛,数日后该处皮肤会长出簇状红疹,迅速发展为水泡。”他特别提醒,老年人多以疼痛为主,年轻人可能更易表现为瘙痒。若疼痛早于皮疹出现,患者常误挂其他科室,如胸痛就诊心内科、腿痛就诊骨科。“专科排查是必要的,但若未发现器质性问题,须警惕带状疱疹,及时转诊皮肤科。”
胡云峰强调“黄金72小时”原则:“发病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最佳,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
时值重阳节,胡云峰为银发族送上贴心建议:“人体老化不可避免,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此时更应‘悠着用’身体。”节日期间若因家人团聚兴奋而熬夜、登山、过度劳累,可能打破免疫平衡,诱发疾病。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稳定情绪,是守护免疫力最朴素有效的方式。
睡眠障碍或提高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打鼾、失眠、夜醒、多梦……这是不少老人会有的问题,常被视为“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以为每晚“忍一忍就好了”。对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军指出,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这些夜间困扰是阿尔茨海默病明确且可干预的风险因素。
如何为父母的大脑筑起一道夜间防线?刘军支招,第一步在于识别“警报”,子女应多观察并记录老人的睡眠问题,警惕以下“信号”:鼾声如雷且不规律,中间有停顿,随后大声喘息;白天难以抑制的困倦,坐着看电视就能睡着;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来次数多,总睡眠时间不足;频繁做噩梦,或有说梦话、挥动手臂等行为。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积极寻求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的帮助。”刘军建议,必要时,可进行睡眠监测和认知功能评估等,建立认知基线并长期随访。根据诊断结果,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的老人可通过佩戴呼吸机保障夜间呼吸通畅、改善缺氧问题;对于经常失眠、睡眠质量差的老人,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建立规律的作息,营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睡前“断电”放松;如果睡眠期间频繁做噩梦,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和行为管理。
视力下降是“正常老化”?也可能是疾病信号
人老了视力自然就差了?其实不然,其中也可能隐藏着疾病信号。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是最常见的老年眼病,其最大的危害是视力损失甚至失明。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这些眼病发生的蛛丝马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宫海军副教授指出,白内障就像“镜头蒙上了一层雾”,视物模糊、颜色发暗可能是白内障的前兆;青光眼则是“悄无声息的视力小偷”,早期常导致患者视野变窄、走路时撞到旁边物体,部分青光眼患者还会出现眼睛胀痛、头痛、恶心呕吐;老年黄斑变性主要影响中心视力,导致看人看物都会“变形”;糖网由于血糖波动可能导致视物模糊、看东西忽明忽暗,或者眼前出现黑点,如有蚊子在飞。
他提醒,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控制是眼科疾病治疗的基础;也要注重合理饮食。多吃深绿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也可以补充蓝莓、叶黄素、深海鱼油等;保持良好用眼习惯。现在短视频流行,老人也喜欢长时间看手机,要选择光线充足的环境,30-40分钟要休息和看远处缓解疲劳。
健康老人建议每年做一次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有眼部疾病家族史的老人,也需要每1-2年做一次相关疾病的排查;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老人,应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眼底;有外伤或眼部手术史的老人,则需要听从医生安排规律随访。
爬山后膝腿酸痛,穴位按摩来缓解
重阳节前后,广州天气凉快,雨水减少,不少老人都喜欢去登山。不过,对于不经常爬山的人来说,爬山过后那个“酸爽”还真是没三五天缓不过来,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腿部肌肉酸痛、膝关节疼痛等不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吴涓副主任中医师介绍,此时除了休息之外,还可通过温和的穴位按摩来缓解症状。
针对腿部肌肉酸痛
1. 足三里
位置:小腿外侧,膝盖骨下缘向下四横指(约3寸)处(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
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力度以局部感到酸胀但不疼痛为宜,顺时针旋转按揉3~5分钟,每日2~3次。
2. 委中穴
位置:膝盖后方腘窝横纹中点处。
手法:用双手拇指同时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由轻到重,按揉2~3分钟,每日1~2次。
3.阳陵泉
位置: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按,力度适中,按揉3分钟,每日2次。
4.昆仑穴
位置:足外踝后方,跟腱与外踝之间的凹陷处。
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力度适中,按揉2~3分钟,每日1~2次。
针对膝关节不适
1.犊鼻穴
位置:屈膝,膝盖髌骨下方韧带两侧的凹陷处。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外膝眼即“犊鼻穴”。
手法:用双手大拇指点揉,力度轻柔(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侧按揉1~3分钟,每日2次。
2.梁丘穴(缓解膝脚腰痛)
位置: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处。
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力度适中,按揉2分钟,每日2次。
3.血海穴(活血调血,缓解关节疼痛)
位置: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处(简便取穴:左手掌心按于右膝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即为该穴)。
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适中,按揉2分钟,每日2次。
吴涓介绍,老年人爬山后常见不适的穴位保健手法,核心是通过温和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上穴位均为中医临床验证的有效穴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适合家庭日常保健。为老年人按摩时,要注意避免用力过猛,力度以局部感到酸胀但不疼痛为宜。
需要提醒的是,若有皮肤破损、静脉曲张、皮疹等情况,避免按摩对应部位;如果老人家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按摩前建议咨询医生,避免因穴位刺激影响病情。按摩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或疼痛较重,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医调护,送上养生家宴食谱
重阳节时值深秋,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广东省中医院综合一科主任黄宏强主任医师、李红娟副主任医师认为,此时老年人的养生应收敛神气,使心态平和,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中医专家特别为老年人深秋养生支招——
饮食调护方面,宜润燥养阴,温润脾胃。多吃滋阴润肺之物,如果蔬类:梨、荸荠、甘蔗、银耳、百合、山药、莲藕。冰糖炖雪梨、百合银耳莲子羹,都是极佳的秋日甜品。坚果类如芝麻、核桃,可润肠通便,滋养毛发。适当增酸,少食辛辣,酸味有收敛作用,可固护肺气,如山楂、乌梅、葡萄、柠檬等。鼓励老人主动喝水,以温开水为佳,少量多饮。
起居调护方面,宜早卧早起,防寒避风,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注意保暖,保持居室环境舒适;运动调护方面,宜动静结合,量力而行;情志调护方面,宜安宁平和,远离悲秋。最后附上一份重阳节家宴食谱,愿所有长辈安度金秋,健康长寿。
主食:山药板栗焖饭(将山药丁、板栗仁与大米一同焖煮);
汤品:红枣香菇炖鸡汤(温中益气,味道鲜美);
主菜:清蒸鲈鱼(高蛋白、易消化)、板栗烧排骨;
素菜:西芹百合炒腰果、清炒菌菇;
甜品:冰糖银耳炖雪梨或南瓜粥。
